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浙江湖州:全域实施“整县光伏”建设计划 到2025年新增光伏1.3GW
日期:2023-02-0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g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1月16日,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湖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全域实施“整县光伏”建设计划,在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以及居住建筑上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应用,开发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加快推进龙王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打造形成华东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将“十四五”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区县,纳入市对区县能耗双控考核内容,对超过考核激励目标部分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量不纳入地方能耗总量考核。同步建设可再生电力送出通道,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情况列入“十四五”能耗双控考核。到2025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130万千瓦,非化石电力装机达到698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3.4%。

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与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加快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优先对余热或废热进行回收利用。到2025年,新增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到11万千瓦;到2030年,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替代率力争达到12%,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完成省下达目标。

推进重点领域试点。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探索将碳排放评价融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成以长兴为代表的整县光伏试点。

湖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紧紧围绕打造“六个新湖州”,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新目标新定位,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以“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为主题主线,以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全力实施绿色能源升级、工业低碳转型等十大重点行动,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原则

1.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市级统筹、区县联动、条块结合、协同高效”的体系化工作要求,强化全局性统筹平衡和政策协同,推动各领域、各区县、各行业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目标任务,确保按时达峰。

2.碳效引领,数字赋能。以碳效为引领,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打造碳达峰数智治理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以强度下降带动总量下降,形成低碳高效的紧凑型、集约型空间格局。

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创新深化绿色金融的全方位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完善碳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各类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坚持先立后破,正确处理碳达峰和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应急保障和风险预案,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

(三)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省工作部署,充分体现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政治担当,推动碳达峰实践创新走在前列。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实施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大力发展低碳新型产业。全力打造资源循环利用新高地,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核心,加快实施能效创新引领工程,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全力打造绿色制度创新新高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撬动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率先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全力打造绿色生活引领新高地,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为依托,推广实施碳普惠机制,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全力打造绿色技术创新新高地,大力发展“创谷”经济,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

“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低碳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均完成省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绿色能源升级行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等重点领域节能和能效治理,强化能耗双控,持续推进能效提升。

1.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全域实施“整县光伏”建设计划,在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以及居住建筑上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应用,开发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加快推进龙王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打造形成华东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将“十四五”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区县,纳入市对区县能耗双控考核内容,对超过考核激励目标部分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量不纳入地方能耗总量考核。同步建设可再生电力送出通道,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情况列入“十四五”能耗双控考核。到2025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130万千瓦,非化石电力装机达到698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3.4%。(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湖州电力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南太湖新区管委会、长合区管委会,以下除明确列出的,均需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实施新、改、扩建项目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水泥、纺织、化纤、造纸等行业节煤限煤,禁止建设企业自备燃煤设施。强化工艺流程长改短、煤改气等措施,鼓励燃煤热电企业实施天然气改造,推动煤炭消费进一步向发电供热用煤集中。有序淘汰在运次高温次高压热电联产机组,推动转为天然气热电联产。继续推进大型火电机组根据周边热负荷需求实施热电联产改造,研究探索新型供热方式。到2025年,全市煤电装机占比降至23.2%,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有序推进天然气消费增长。持续提升气电发电量,提高存量气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引导有需求的大用户自建储气调峰设施,全面扩大管道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和管网代输。继续推进供气环节扁平化、城燃企业规模化改革,鼓励企业参与天然气直接交易,扩大交易范围,降低终端用气成本。加快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加强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运用好省天然气分布式支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到2025年,全市气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湖州电力局)

4.积极发展多元化储能系统。探索拓展各类“储能+”综合利用技术,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试点创建,在长兴、安吉等地建设一批“风光(水)储”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达到390万千瓦。加快新型储能建设发展,积极打造以储能装备产业为引领,创新能力突出、产业能级显著、示范应用加快、产业生态完善的全国绿色储能基地。依托浙能集团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集聚区,重点在液氢制备、储运、加注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上攻关示范。以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为重点,科学引导用户侧储能发展。到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0万千瓦。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稳步提升负荷侧调峰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5.深入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建立能耗双控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等工作计划的常态化、制度化联动机制,形成“发展战略实施+重大平台提升+行业能效引领+产业目录调整+投资项目监管”的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用能预算管理,实行重点项目能评准入、全过程管理和综合评价制度。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全面实施区域能评2.0版,进一步加强重大平台能效治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6.升级能效领跑者行动。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新上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52吨标准煤/万元能效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高碳产能、产品准入。推动重点行业能效技术创新,推广一批先进高效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组织实施能效技术领跑工程,重点针对纺织、化纤、非金属矿物等行业,推出行业能效领跑者,树立能效标杆。建立非工业领域能效目标体系,组织开展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落实绿色数据中心能效标准。全面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和技术改造,提升行业能效水平。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效信息披露制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二)工业低碳转型行动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造提升化纤、纺织、非金属矿物等传统行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加快多层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升级。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力争下降17%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下降20%以上。

1.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引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等过程绿色化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智能物流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推动土地、能耗、排污、信贷等要素资源向低碳高效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倾斜。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到2025年,培育省“新星”产业群4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办)

2.推动重点高碳行业达峰。以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化纤等高碳行业作为工业领域减碳重点,严格控制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从严控制重点行业新增产能,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强化节能审查,实施行业产能置换政策,推进高碳低效企业退出。引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进“上大压小”、减量发展;加快推动现代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有序改造提升,实现数字化、集群化、绿色化转型;推进化纤行业数字技术综合应用、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力争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50%;力争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达50%。(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3.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两高一低”项目清理整治,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审查、环评审查要求,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加强能评事中事后监管,将已建成的“两高一低”项目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坚决暂停整改。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四个一律”,严格实行能耗减量、等量替代。将碳排放强度纳入“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指标体系,开展水泥、化纤等重点行业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银保监局)

4.加快多层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围绕产品、工厂、供应链、园区等,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多层级绿色制造体系。以日化产品、可降解塑料、动力电池、绿色建材等为突破口,积极培育绿色认证企业,到2025年,绿色认证获证企业达到200家。聚焦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目标,分类创建绿色低碳工厂,到2025年,建成市级绿色低碳工厂300家,力争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50家。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纺织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到2025年新增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0家。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绿色低碳园区,到2025年建成市级绿色低碳园区15个,力争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园区5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5.推动重点碳排放企业有序达峰。严格执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加大对年用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力度,常态化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推动入企碳核查全覆盖。对建材、化纤、纺织等高碳行业企业,倒逼企业加快生产工艺和装备升级,提高能效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碳交易纳入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充分运用好碳市场机制,做好碳资产管理。推动其他重点排放企业健全低碳运营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强化节能降碳责任意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循环经济助力行动

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升级版,聚焦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市主要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20%。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落实再生资源行业规范,支持发展废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废弃油脂等资源再生产业,到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60%。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产品的再制造。聚焦建筑垃圾、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等固废,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等城市固废,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

2.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管理、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梯级利用改造、“三废”资源化利用,构建园区循环企业共生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全部实现绿色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形成“设计机构+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处置企业”循环化生产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力争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模式,持续提高废钢铁、废铜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到2025年全市和各区县基本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合理确定责任延伸实施范围,到2025年重点产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达到20%,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50%以上。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绿色建筑推广行动

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示范引领与标准引领,重点在绿色建造、能效提升、优化用能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引领全市绿色建筑品质化、规模化发展。

1.提高新建建筑低碳化水平。全面强化新建建筑绿色设计标准,提高新建建筑节能绿色低碳设计标准,提升新建建筑节能率,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达到75%,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强化新建建筑设计施工流程绿色监管体系。鼓励星级建筑绿色标识评价,全面提升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到2025年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40%以上。(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推进绿色建造行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造及装修技术,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40%,到2030年力争达到45%以上。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加快筹建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到2025年,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严格实施建筑设计、建造过程全流程监管,减少建筑垃圾产生。(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实施既有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优先对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存量建筑进行能效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建成于2000年以后的行政办公楼、政府投资工程等能效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能耗审计,有效实施综合能效诊断,积极落实建筑超额用电加价收费等政策,持续提升公共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动既有建筑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改造,鼓励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能效水平达到2级及以上的用能设备。扩大农村天然气利用,推动城市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到2025年,城乡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4.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与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加快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优先对余热或废热进行回收利用。到2025年,新增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到11万千瓦;到2030年,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替代率力争达到12%,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完成省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湖州电力局)

(五)绿色交通构筑行动

持续推进运输装备低碳升级、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构建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1.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深化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加快实施东宗线湖州段三级航道整治等工程,引导适箱货物“散改集”。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到2025年,打造若干水中转和江海河直达精品线路,海河联运集装箱量达到80万标箱。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做大做强湖州至宁波港、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到2025年,海铁联运集装箱量达到50万标箱;到2030年,铁水周转量占综合运输比例达到65%。(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升级运输装备。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行便利、停车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车更新和推广。到2025年,全市主城区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80%,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应急保障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除外)新能源化比例达到100%。到2025年、2030年,当年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占全市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比例力争分别达到20%、40%。严格营运货车排放准入标准,新增或更新营运货车必须达到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加快国四及以下营运重型柴油货车淘汰。到2025年、2030年,营运货车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占比分别达到25%、28%;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货车淘汰比例分别达到60%、100%;营运交通工具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比例(公路和水路运输)分别达到5.5%、16.5%。加大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3.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构建智能化、多样化绿色出行体系。到2025年、2030年,高速公路入口货车ETC通行使用率分别达到77%、8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并保持75%。持续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到2025年,城乡公交一体化比例保持在100%,建制村一公里公交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施美丽公路示范工程,打通南浔-乌镇、安吉-临安等省级区域绿道,到2025年打造省级“四沿”美丽富裕干线路60公里。推进低碳水上服务区示范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杨堡塘等低碳水上服务区。到2025年、2030年,港口岸电数量分别达到500套、600套;全市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低碳水上服务区占比分别达到30%、50%以上。积极实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桩建设行动,将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

(六)农业减排固碳行动

在农机装备升级改造、种植养殖过程管理优化、农业碳汇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降低农业领域碳排放水平,提升碳汇规模。

1.推进农业设备低碳转型。鼓励和引导高能耗、高污染的存量农机报废淘汰,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大棚、农业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电气化改造。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降低农机机械单位能耗。改善农机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生物质燃油使用量,逐步减少汽、柴油用量。到202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

2.促进养殖业绿色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畜牧养殖场,推动畜禽养殖向高标准、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型升级。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猪-沼-水稻”“猪-粪-蘑菇”“湖羊-肥-芦笋秸秆”等生态循环模式。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全域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加快实施水产种业硅谷、数字渔业应用、健康养殖示范、稻渔综合种养、设施装备提升等五大工程。到2025年,农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5.5%。(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3.强化肥药减量替代。推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实现投入品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增减挂钩联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持续完善主要作物肥药定额施用标准体系,到2025年“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实现全覆盖,单位耕地面积施肥强度降至16.4千克/亩,单位播种面积用药强度降至0.16千克/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4.提升碳汇能力。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五大森林”建设。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除治攻坚行动,打造一批战略储备林、美丽生态廊道和健康森林。全面推行林长制,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以森林城市(城镇)、园林城市(城镇)建设为载体,扩大城市建成区核心片林规模。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23%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扩大农田自然碳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持续推进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推进安吉竹林碳汇交易试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

(七)绿色生活倡导行动

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为牵引,积极调动社区、企业、居民的能动作用,打造人人、时时、处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湖州样本”。

1.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积极打造绿色机关(公共机构)、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村庄)、绿色达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餐厅等一批绿色细胞。推行“123”绿色出行专项行动,鼓励“1公里步行、2公里骑车、3公里公交”的出行方式,将居民就餐、出行、垃圾回收等典型生活行为纳入“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测评体系。积极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市,鼓励资源回收企业参与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建立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大绿色产品服务供给。建立健全绿色认证制度,持续完善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节能产品等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碳足迹(碳标签)等认证制度。深化绿色认证改革,从产品认证扩展到农业、服务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安吉“新时代美丽乡村”、德清“乡村民宿”等绿色服务认证,到2025年绿色认证获证产品达到300个。发挥政府及机关单位示范带头作用,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比例。将绿色金融服务与绿色消费、个人信用结合,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机关事务中心、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保监局)

3.深入宣传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将低碳生活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教育。开展面向企业、社会组织、公共机构等各类主体的低碳主题宣传和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及相关行政单位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引导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重点用能单位充分履行减碳社会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实施全民低碳生活指南,引导和规范居民低碳生活行为。以各类媒介和新兴媒体为载体,强化节能降碳先进典型宣传引导和非法违规浪费行为曝光。利用“湖州8·15生态文明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绿色生活主题活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坚持发挥科技创新最大关键变量作用,大力发展“创谷”经济,着力抓好载体、项目、人才等方面,协同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1.建设科技创新载体。聚焦“生态转化、低碳能源、数字治理”三大技术领域,积极争创绿色低碳国家及省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支持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碳中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到2025年,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

2.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结合产业结构特点与碳达峰目标实际需求,布局低碳与脱碳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电化学储能、二氧化碳化学与生物转化利用等方向的基础研究。支持长兴县、德清县规模化电化学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研究,运用碳卫星监测评估技术,加强碳排放与碳汇测算、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等新兴技术创新。到2025年,力争突破10项以上关键基础科学问题。(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

3.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结合“南太湖精英计划”实施,引进一批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军人才及团队,积极开展碳中和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依托“南太湖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本土高层次人才,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聚焦储能、减污降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力争引进碳中和领域省级人才50人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九)区县有序达峰行动

在全市“一盘棋”统筹平衡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有力有序推进各区县碳达峰工作。

1.支持区县科学合理有序达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重大项目等因素,推进各区县科学合理有序达峰。各区县要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长处,结合发展战略和自身禀赋,有效平衡多维度目标,精准识别碳达峰关键路径和重点难点,研究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2.推动区县因地施策低碳发展。各区县全面考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最具减碳成效和可行性的路径。吴兴区要以创建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为统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零碳发展经验和模式。南浔区要引导鼓励低碳企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扩大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两大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试点建设。德清县要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聚焦智能化技改重点项目和数字化车间,深入建设德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长兴县要重点发展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低碳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整县光伏试点。安吉县要大力建设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有效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质量、速度和效益。南太湖新区要围绕高质量绿色发展主线,加快构建绿色智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3+1+N”的现代产业,积极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湾。(责任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南太湖新区管委会)

(十)示范试点引领行动

鼓励基层首创精神,结合发展实际,在关键领域点上、重点领域线上、“县镇村”面上先行示范,探索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低碳零碳发展模式,发挥好先行示范的积极作用。

1.打造多层次的区域低碳零碳试点。支持吴兴、德清、安吉低碳试点县先行先试,探索最佳实践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零碳发展经验和模式。以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综合运用市场、财税、金融、土地等手段,在碳生产力水平提升、碳排放数字智治、碳汇能力建设、零碳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到2025年,力争创建低碳试点区县4个、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10个、低(零)碳试点村(社区)100个。(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办、吴兴区人民政府、德清县人民政府、安吉县人民政府)

2.推进重点领域试点。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探索将碳排放评价融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成以长兴为代表的整县光伏试点。推动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家居产业创新制造基地和省级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提升建筑绿色低碳水平,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零碳”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建设。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低碳公路服务区与低碳水上综合服务区。加快打造低碳农业模式,利用“自然能源+设施农业”打造低碳农业模式,建设低碳农场。促进固碳增汇能力提升,推进林业增汇县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增强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加强协同,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区县、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确保各项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有结果。(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强化目标落实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责任分解。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围绕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行动。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本方案工作要求,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严格监督考核

将碳达峰工作推进情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建立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终期验收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成效明显地区、部门给予奖励,在要素配置、试点申报、评优评先等上予以倾斜,对工作推进不力地区、部门依法依规实行通报批评、问责约谈。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碳排放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

(四)完善政策保障

积极开展碳排碳汇核算监测评估,探索编制市级能源平衡表。在落实省级标准前提下,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更加严格的标准。建立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导向的税收、价格机制,构建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探索市场化减碳服务模式。推进“两山合作社”建设,探索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办、市统计局、市税务局)

(五)推进合作交流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方向,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交流。推进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碳中和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校碳中和领域创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举办高层次碳中和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主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责任单位:市区域合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生态文明办、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附件:十大标志性工程

附件
十大标志性工程

(一)重点行业能效创新引领工程

发挥产业能效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将能效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大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力度,以非金属、纺织、化纤等行业为重点,开展能效引领创新试点。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加快节能设备和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建设。分行业制定产业能效提升目标,遴选一批节能示范单位,推出一批行业能效领跑者。建立健全能效激励导向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能效提升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保监局、市财政局)

(二)绿色智造名城打造工程

打造标志性绿色产业链,构筑产业现代化集群高地,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打造绿色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实施工业低碳行动。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推进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持续深化推进制造业绿色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广未来制造新模式,数字赋能强“芯”健脑优产业,推进数字化赋能。建立健全多层级的绿色制造体系,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三)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升级“退城入园”“腾笼换鸟”,持续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以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为重要战场,推动块状经济绿色转型,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显著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凸显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结合低碳产业发展与产业数字化,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动企业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坚持项目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全国绿色建筑发展标杆城市打造工程

全方位构建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各类配套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湖州市绿色房地产开发企业认定评价办法》《湖州市绿色建筑认定评价办法》等配套措施,发展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明确有关评价标准等措施。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绿色金融供给、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应用、产品服务创新等,培育从事绿色建筑行业的设计、开发、施工、监理、物业等企业,推动湖州特色建材产业升级。促进金融与建筑协同,加强绿色建筑市场培育。进一步丰富针对绿色建筑领域的绿色金融体系,将“金融+”与“生态+”深度融合。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通过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建筑,推进装配式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绿色建材生产企业数量。(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保监局)

(五)新能源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持续提升城市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在公交、环卫、邮政、巡游出租、网约车等公共领域进一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鼓励私人自用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探索制定新能源汽车通行便利政策,允许新能源汽车在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道,在道路交通施工或其他条件下实施道路限制通行的,新能源汽车享有与公交车同等的通行便利。落实新能源车停车优惠政策,对新能源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对新能源车充电费用给予补贴。统筹做好全市充电桩、换电站网络规划,加快公交专用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公用充电站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停车场专用充电设施建设,对充电设施规划设计符合湖推广办联发〔2019〕1号文件要求的新建住宅小区给予一次性补助。(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六)肥药使用全周期监测工程

严格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推行化肥农药实名购买制度,掌握农业生产主体的投入品来源和数量。全面落实主要作物肥药定额施用标准体系,指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用药。加大肥药定额制示范区建设和试点主体培育力度,深化规模主体免费测土配方服务,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缓(控)释肥和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技术,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推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实现投入品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增减挂钩联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七)绿色生活普惠机制建设工程

以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价值实现为主攻方向,以“碳达人·惠湖州”数智平台为依托,科学打造可识别可量化的绿色行为碳减排场景,探索建立区域碳减排量市场交易机制,创新丰富绿色低碳行为普惠体系,全面构建“识别精准、参与便捷、场景丰富、普惠有力”的碳普惠机制。研究推进居民生活碳减排量与全国碳市场、企业碳中和、城市数字货币发放、个人绿色征信等项目的对接,促进全社会对低碳生活践行给予多样化的奖励。依托街道、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强化绿色生活先进典型宣传引导和违规浪费行为曝光,营造“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在湖州践行绿色生活”的浓厚低碳生活氛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湖州电力局)

(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

示范区建设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破解“以生态资源为支撑的绿色转型步伐不够快、支持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两大问题,积极开展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等五大行动,完成64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30个具体规划指标,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治理智慧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为国际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湖州样本、中国案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九)绿色金融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持续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加快构建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城市。编制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产业支持目录,探索拓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精准化。以减碳为导向探索实行差异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开发环境权益抵质押金融产品,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供给,鼓励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健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探索制定地方绿色金融标准和去碳化导向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培育打造“碳中和”银行,建设“碳中和”银行体系。(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行、市银保监局)

(十)碳达峰智治体系建设工程

以解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聚焦“6+1”领域,治理和服务两端发力,开发一批好用管用实用的应用场景。建设涵盖工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的“碳账户”综合支撑平台,筑牢碳应用基础底座。持续迭代工业碳效码,精准画像企业碳排放情况,将工业碳效码与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政策享受有机结合,制定一揽子配套应用政策。优化完善“碳达人·惠湖州”数智平台,开发屋顶光伏发电、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资源回收、公益志愿活动等低碳行为场景,不断发挥绿色生活引领作用。构建“数智绿金”体系,上线“金融数据引擎”“绿金宝”“绿贷通2.0版”等一批金融数字化场景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湖州电力局)

原标题:浙江湖州:全域实施“整县光伏”建设计划 到2025年新增光伏1.3GW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