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常规水电、抽水蓄能作为系统调节资源的作用愈发凸显。”在3月22日举行的“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与抽水蓄能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建集团首席科学家张宗亮表示。
此次论坛由中国电建集团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双碳”背景下,我国抽水蓄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新发展、新台阶
科技日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抽水蓄能电站能够顺利帮助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被称为电网的“蓄电池”“稳压器”和“调节器”,是目前成熟可靠的大规模储能设施。抽水蓄能电站具有上、下两个水库,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将山下水库的水抽到山上,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马洪琪表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在抽水蓄能电站规划设计、技术攻关、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取得巨大进步。
“我国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丰富,已纳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站点资源总量约8.14亿千瓦,总数约660座,重点实施项目340个,装机约4.21亿千瓦,规划储备项目247个,装机约3.05亿千瓦。”张宗亮介绍。
正如中国电建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冯树荣所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抽水蓄能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数量将超过200个,预计到2025年,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5年,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抽水蓄能电站规模为4579万千瓦,在建规模1.21亿千瓦,已建、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张宗亮评价,通过一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践,我国基本形成涵盖标准制定、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和专业化发展模式。
张宗亮还提到,目前我国已攻克多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在抽水蓄能机组设计制造方面,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安装了400兆瓦超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700米级超高水头机组和交流励磁变速机组,引领世界抽水蓄能机组发展。
新定位、新思路、新挑战
在此次论坛上,张宗亮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抽水蓄能具有能源转型发展“稳定器”的新定位。
“抽水蓄能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规模化拉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宗亮认为,在新的定位下,抽水蓄能发展也应具备新的思路。
他举例说,抽水蓄能将实现更加广泛的场景应用:水风光储一体化、风光蓄一体化应用场景将逐步铺开;在西南水电基地和西北等新能源基地开发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城市周边、新能源富集区域,中小微型抽水蓄能电站将受到重视。
再比如,抽水蓄能将建设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完整度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互动协调将更加顺畅,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抽水蓄能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将会逐步增强,一批围绕抽水蓄能产业的特色旅游项目将逐渐兴起。
与此同时,抽水蓄能也面临新的攻关任务和新的挑战。
张宗亮提到,抽水蓄能建设技术需要不断创新突破,例如,复杂地质条件地下洞室群安全快速施工技术,超高压岔管与压力管道建设技术需不断创新与突破;数字孪生与智能建设水平需持续提升;少人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需持续推进;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装备制造关键技术。
冯树荣也指出,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范围将扩大,建设条件更趋复杂多变,工程技术将面临更多困难,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创新发展更具紧迫性和挑战性。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面前,应创新工程建设技术,增强装备制造能力,从而为抽水蓄能电站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冯树荣说。
原标题: 发展抽水蓄能,让电网变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