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教学大厅,一块显示校园碳账户的显示屏格外的显眼。农林大附小校长盛海宝介绍,这个平台上显示着校园碳总排放量、碳年总减排、单位人均排放等碳排放数据。而在学校的屋顶,35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每天的发电量、每个班级教室的碳排放采集器采集的数字通过传感器都传输到校园碳账户平台,最终形成班级碳排放ABC排名。
位于临安区的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依托所在的临安区锦北街道省级新能源示范街道的创建,充分发挥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学院科教资源,着力打造省内首个“零碳校园”,办学特色也正从农林特色迭代升级为“未来教育”。
校长盛海宝表示,“ 学生们看到这个班级碳排放ABC排名情况,进行一个对比以后,会倒逼每个班级去做好节能环保这块工作。可以让孩子们树立一种从小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
浙江农林大附属小学从去年8月开始创建“零碳”校园,除了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外,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垃圾桶、风力路灯等节能环保设备,目前已经实现了校园碳零排放。“我们学校每一年耗电大概是在24万千瓦,3500平方米的屋顶光伏板,每年可以产生电能30万千瓦。实现了太阳能发电自给自足。同时多出来的6万千瓦左右,我们还可以把它并入国家电网 。”盛校长表示。
此外,依托“零碳校园”的创建,农林大附小从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把学科教育和科技应用结合起来,把教材的知识和现实的场景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真实感和收获感。农林+零碳+数字化,农林大附小办学特色也正逐步迭代升级为“未来教育”。
原标题:“零碳校园”长啥样?浙江农林大附属小学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