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4800万元捐助2000户贫困户建
光伏电站、安徽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资800万元认领1000户贫困户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安徽调研时,发现了这种既能化解过剩产能、又能带动群众增收的“
光伏扶贫”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按照这种模式,由国家和省财政、市县财政、农户各出三分之一,集资2.4万元在农户屋顶、庭院建造1个3千瓦的家庭式分布
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后能给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相比种植、养殖类扶贫项目,“光伏扶贫”收益稳、风险小、可持续,很受农户和地方政府欢迎。
安徽省合肥市是最早开始“光伏扶贫”的城市。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说,将扶贫开发与光伏应用相结合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化解产能过剩难题,希望“光伏扶贫”不仅让工业企业用上清洁能源,而且还能福泽千家万户。
根据安徽省的规划,今后6年将为30万户贫困户和1000个贫困村集体建设光伏电站,巨大的需求引来全国多个光伏企业前来参与,包括无锡尚德、北京京东方等知名企业。
“财税杠杆”调动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主动性
玻璃是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之一,不少地方的玻璃企业已“关门大吉”。然而山东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良好,又建成一条使用新技术的生产线,不仅能生产较为紧俏的高级玻璃制品,一年还可利用玻璃废料10多万吨、节电12万度、节气8万立方米。
“促使我们公司化解过剩产能、进行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就来自于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这家企业董事长张德华说。
“对企业来说,化解过剩产能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有时更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就像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就是促成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最终催化剂。”山东省荣成市国税局政策法规科科长李正军说,2015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而废玻璃的再加工就在这个目录中。仅此一项,山东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就可享受税收优惠200余万元。
山东省威海市国税局货物和劳务税科科长朱威认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产业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部分税种的征收范围,比如对产能过剩产品征收消费税,从而抑制生产供给,为相关企业提供明确的政策引导信号。同时,对过剩产品征收消费税形成的财力,可以优先用于解决产能过剩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职工安置、产品研发、设备更新等需求,形成税收促进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