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赛道炙手可热,数万家企业争先涌入掘金。
近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知名酒企五粮液拟跨界储能……这只是当前储能赛道火热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以来,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储能领域跨界、融资、扩产等消息此起彼伏。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当前储能资产利用率低,价值有待真正发挥,商业模式不健全仍然制约行业发展。
在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指出,企业在全国跑马圈地,但圈地的多,建设的少。原因在于现在储能的价值创造不明显,商业模式不健全。
数万家企业抢占布局
无论是在制造环节,还是在终端应用市场,争抢布局储能已是一种潮流。
据记者统计,近两年国内先后已经有数十家企业跨界储能,不仅有来自家电、环保、科技、食品、教育领域的公司陆续入局,而且动力电池、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公司也在提早布局。
特别是在风电和光伏领域,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东方日升、阿特斯、天合光能、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等企业都在延伸储能业务,勾勒新的利润增长曲线。
其中,2021年以来,晶澳科技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加大了下游光伏应用的投入,包括光伏电站、BIPV和储能业务。另外,阿特斯除了拥有光伏一体化布局外,也注重储能电站开发。2022年,阿特斯储能系统全年出货总量1.79GWh,到2023年1月全球储能项目储备总量约47GWh。
事实上,伴随新玩家的不断涌入,数万家储能企业已然拔地而起。
毕马威中国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之前,我国每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大约在三四千家。随着储能行业的迅速升温,2022年成立了38294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0年新成立储能企业数量的10倍,是2021年的近6倍。
不仅如此,当前储能行业还成为了继光伏、电动汽车后备受资本青睐的新能源赛道。
《报告》显示,2022年储能行业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融资金额是2019年的16倍。其中,2022年电池企业融资金额317亿元,占储能行业整体融资交易金额的64%。
进入2023年,仍有不少储能企业先后获得融资。比如,3月,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超6亿元,由国合新力、珠海大横琴集团联合领投。本次募资将聚焦于多个吉瓦级产能“超G工厂”的建设。4月,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大连金投、老股东熔拓资本及其他多家投资人跟投。
碳中和的时代机遇,撬动了万亿级储能市场,当前较早进场的企业已尝到了红利。
比如,宁德时代在2022年仅储能电池系统业务就实现了449.80亿元,同比增长230.16%。被誉为“储能第一股”的派能科技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0.19亿元,净利润12.71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91.85%和302.13%。
某储能系统集成商人士向记者称:“整体来看,凡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市场口碑与技术积累的企业,2022年都应该吃到了市场红利。”
火热的市场背后是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以及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市场应用的陆续发力。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功率规模首次突破7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同比增长率均超过200%。在储能的应用场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中,我国发电侧和电网侧装机占比不断提升,到2022年已达到82.5%。从细分领域来看,发电侧以新能源配储应用为主,电网侧以独立储能应用为主。
田庆军表示:“储能已经成为继风电、光伏后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了,开发商在全国跑马圈地,不管现在政策如何,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资产利用率仍待提高
2020年以来,国内20余个省市发布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的相关政策激发了储能项目建设的热潮。不过,由于部分地区将配套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前置条件,在成本疏导机制不完善、商业模式不健全等行业现实面前,新能源配置储能出现了利用率不高、成本难以消化等问题。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管理处副处长田龙虎指出:“新能源配储能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本增加,二是资源浪费。”
田龙虎解释,储能投资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新能源项目成本,导致项目收益率被拉低。若以配置10%、两小时的储能,项目投资收益率大概会降低1%。若配置15%、四小时的储能,大概降低收益率3%。现在发电集团建设新能源,对收益指标要求逐渐放低,基本要求为收益率6%,这种情况下如果降3%根本不能承受。此外,资源浪费体现在储能利用率偏低上,它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因为新能源配储能不用,就会购买更便宜的产品。
关于新能源配置储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邹鹏认为,关键在于储能定位,即配置储能究竟服务于自己场站,还是服务于电网。
在邹鹏看来,如果新能源配储能只是定位于服务自己场站,那可能应用场景、时段内的需求有限。如果是服务于整个电网的需求,可能空间需求就会拓展更多。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机制改革深化,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储能价值有望进一步发挥,有利于提升利用效率,各类商业模式也被不断激活。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加快了各省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的进程,可以发挥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以及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有助于打开储能项目更大盈利空间。
以山东省为代表,该省新型储能首次参与现货市场,独立储能可以通过现货套利、容量电价补偿和容量租赁获得收益。但目前各地情况不一,政策落实仍有一个过程。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计划处副处长张国强表示,山东独立储能的信息已接入调度平台。同时,存量新能源侧配置储能达到调用条件要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调整。这也意味着,更多储能价值将在电网调度过程中得以体现。
田龙虎建议,多发挥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的作用,将它作为储能电站发展的主要方向。另外,要推动电源侧储能发展,尽快改造或实现独立市场地位,推动储能真正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才能提高利用率,为电力系统提供调节服务。
田龙虎还建议,整个储能行业加强规划,要发挥电网公司平台作用。“电网公司更了解电网需求,知道真正需要建设储能电站的节点,知道哪里是储能利用率高的地方,只有选点正确的储能电站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另外,还可以加强现货市场研究,包括如何准确地评估电站的收益等,这将利于社会资本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原标题: 数万家企业涌入储能赛道 资产利用率难题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