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形似白鹭起飞的临港中心成了崭新地标,自去年底建成以来已连续承接多场重磅活动。在会议中心的屋顶上,一块块起伏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具有动感的羽片形态。这些光伏板不仅能有效分担会场内的用电负荷,每块光伏板还能结合阳光受光角度和建筑造型的需要,按效率最高的角度组合起来,并为屋顶设备机组提供良好的通风换气环境。而在国际创新协同区内,包括莫比乌斯科学公园、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零碳咖啡馆等一系列低碳项目正不断涌现。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近期发布了《国际创新协同区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建设导则》,从区域规划顶层设计、项目立项、建设施工到运营管理全过程贯彻落实低碳理念和行动,为国际创新协同区树立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标杆提供支撑。
据了解,国际创新协同区整体规划面积约11.5平方公里,由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社区和南汇嘴生态园组成。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处介绍,《导则》从区域规划、能源资源、建筑、交通、产业、生态、智慧信息等几大领域提出要求及指标,推进临港国际创新协同区绿色低碳发展。
比如在建筑领域,《导则》明确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二星及以上标准,推进绿色建筑验收试点,并鼓励试点实施零碳排放示范建筑建设;在能源资源领域,则提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海上及滩涂风电;在交通领域,将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交通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充电站等设施建设,通勤车、叉车、市政工程用车优先采用由绿氢供应的氢燃料电池等。此外,新片区管委会还将加大区域内低碳专项资金投入、合规引入社会资本,并从项目规划和土地出让、项目审批和建设及项目运营阶段落实低碳发展要求,建立年度综合评价机制。
聚焦固废污染防治,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近期还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聚焦四类固废,明确到2025年末,力争实现工业固废源强降两成,新建工程渣土全利用,生活垃圾利用过半数,万亩良田生态可循环,高起点打造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无废新城”典范标杆。此外,新片区管委会还发布“环保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对标资源集约、污染防治和低碳发展国际先进水平,结合限停产豁免、正面清单管理、绿色金融支持等鼓励政策,推动领军企业树立行业先进典型,提高企业减污降碳的主体责任意识。
围绕打造智慧、韧性、低碳之城的要求,临港新片区持续加大营商环境优化力度,推进环保制度改革。其中,环评改革11条新政自2020年5月实施以来,约60%以上的项目免于办理环评手续,80%的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80%的项目豁免污染物总量来源,约30%的环评报告书项目简化为环评报告表,这项改革制度已向长三角区域推广。此外,新片区还在在全国首创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综合审批,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的行政审批事项横向整合,实行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并审查、一张许可”的综合审批新模式,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据了解,新片区揭牌三年多来,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与2019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由89.8%提升至91.0%,细颗粒物(PM2.5)浓度由30微克/立方米降至25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的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7.6%,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稳定在100%。
原标题: 上海临港: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鼓励零碳建筑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