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首个规模化、专业化的储能展会——CESC2023中国(江苏)国际储能大会暨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在南京召开。与同期的德国慕尼黑2023欧洲智慧能源展、上海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隔空呼应。
展会是行业风向标。今年以来,储能行业异常火爆。近半年的时间里,储能相关的展会已经席卷大江南北,最为大家关注的是北京储能展、深圳的电池展和上海的SNEC展。
南京的CESC2023展是业内新展,也是首个由地方储能行业协会主办的展会。该展由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主办,得到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工信厅、江苏省商务厅、国网江苏等部门和单位的联合支持。
南京储能展的召开,很大程度上说明,在各地掀起的针对储能产业的争夺战中,江苏也开始按下快进键。
2022年,储能跨过规模化发展的门槛,迎来真正的“元年”。储能创造的产业机遇开始释放。包括山东、广东、贵州等多地在内,相继出台明确支持储能发展的规划、政策和举措,以期在未来的产业版图中获得一席之地。
而无论从储能产业发展历程,还是从产业基础来看,江苏都是中国的储能版图上,无法忽视的存在。未来,江苏在储能产业内将拥有怎样的影响力,值得期待。
需求+产业优势共振
地方政府争相布局储能,既有短期内对冲疫情影响的需求,还有长远经济发展考量。储能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增速迅猛的产业。而一个优势产业的崛起,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或升级转型至关重要。三四线小城宜宾、宁德因锂电产业而崛起,就是典型例证。
目前,在争夺储能产业机遇上,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路径:一是以应用拉动产业落地,如山东是目前我国储能装机及投运规模最大的省份。《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包括打造枣庄“北方锂电之都” 、东营电化学储能产业园等。
二是推动本地储能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广东储能产业基础雄厚。今年以来,储能被提升至“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高度,对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三是依托当地富集的自然资源,争取更多产业落地。例如贵州出台《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提出重点布局三元材料及上游前驱体、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
再看江苏,无论是应用需求端,还是产业端,均存在显著优势。
首先看需求端。江苏在用户侧、电源侧等场景下的储能需求都较为旺盛。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用电量负荷大,电力供应持续偏紧。2022年,江苏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4210亿千瓦时,规模居全国首位。
工商业用电成本负担大,还面临着限电停产的困扰。同时,江苏地区峰谷价差大,在分时电价上,设置了两个高峰时段,具有两充两放的条件。这些都为当地工商业侧储能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电力需求大省,江苏省在新能源装机上也名列前茅,这为电源侧储能发展创造了基础。截至2022年底,其光伏累计装机达25.085GW,位居全国第四;风电排名全国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地区光伏装机以分布式为主。2022年,其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占到全省光伏装机总量的62%。风电则以海上风电为主,占全国海上风电的半壁江山。
江苏还在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去年6月30日,江苏发改委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增量贡献主体。到2025年,风电装机达到28GW以上,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5GW以上。
江苏的储能产业基础也相当雄厚。得益于早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江苏地区的锂电产业发达。以常州一地为例,其动力锂电池产量达108.5GWh,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鹏辉能源、鹏辉科技、孚能科技等国内知名锂电厂商均在江苏有所落地。同时,江苏还有一大批本土储能厂商,如南瑞继保、天合储能、远景能源、沃太能源、中天储能、固德威、亿纬林洋、欧力特等。
利好政策出台,缓解盈利难题
回顾我国整个储能产业的发展,江苏是一个绕不开的区域。
2022年以前,我国储能产业曾经有过两轮明显的发展热潮:一是2015年,电改9号文发布后,国内出现工商业储能开发热潮;另一个是2018年电网侧储能建设热潮。
上述两次热潮,江苏都是核心落地区域,建设规模全国领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早在2018年,江苏省新增装机总规模达275MW,是2017年新增装机规模的近6倍。
当年7月,江苏镇江101MW/202MWh的电网侧储能电站投运,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池储能电站项目。
2020年开始,部分区域开始提出新能源配储要求,储能市场再度升温。国家层面也开始给予更多引导。2021年7月-8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先后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等重磅文件。
时间来到2022年,各地相继出台储能发展规划。江苏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按照“统筹规划、开放多元、市场主导、安全规范”的原则,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60万千瓦左右。
今年以来,各地争相发展储能产业的势头越发明显。江苏再度出台系列利好政策。
4月,江苏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套调峰能力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均应采取自建、合建或购买新型储能方式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
5月,《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出台。《方案》提出,纳入方案的海上光伏项目需要配置或购买新型储能设施或服务。功率不低于10%,时长不低于2小时。
当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储能装机虽然大幅增长,但其盈利能力依然有待提升,江苏地区同样如此。
为疏导储能电站成本,江苏地区也在酝酿利好措施。CESC2023展上,江苏省发改委领导透露,目前,江苏正在制定《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江苏沿海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规划》。
储能之音了解到,《若干措施》的意见稿已经下发到区域内相关单位。文件提出,独立新型储能暂以发电侧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在迎峰度夏、度冬期间(1月、7-8月、12月),充电电量不计费用,放电以燃煤发电基准价0.391元/kWh结算,最少调用160次。
非迎峰度夏、度冬期间(2-6月、9-11月),充电电量以0.2346元/kWh(60%燃煤发电基准价)结算,放电费用为0.391元/kWh。
在容量补偿上,2023年-2026年1月迎峰度夏、度冬期间,依据上网电量给予补贴,补贴标准逐年退坡。2023年-2024年,补偿标准为0.3元/kWh,2025年-2026年1月,为0.25/kWh。
同时,在产业端,江苏省出台《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未来将培育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氢能和储能产业集群。
CESC2023展上,来自江苏省工信厅的领导透露,2022年,江苏省储能产业营业收入1200亿元左右。
未来,随着储能产业的深入发展,储能能否成为江苏新能源产业的另一张名片,值得期待。
原标题:江苏储能,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