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车市场好不热闹,别克E5、一汽丰田bZ3等合资企业新品发起了猛烈攻势,其中“油电同价”不约而同成为产品宣传的焦点。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而“油电同价”则是必须迈过的坎,从这一角度看,车企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从认知到实现真正的“油电同价”,所需要跨过的可不仅仅是“价格”这一道鸿沟。
“油电同价”难点在哪
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看来,全新零部件的设计、生产、供应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中的电驱动系统代替了原来的发动机驱动系统,虽然电控、电机成本较发动机、变速器要低,但电池的成本却是一个“天价”数字,基本上可以认为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瓶颈,也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价格的分水岭。
某车企相关负责人潘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客观看待“油电同价”这个问题。此前,中国燃油汽车市场结构长期保持“纺锤型”结构,处于中端市场的A级车和B级车销量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与之相反,高端车和小微型汽车的销量都相对较少。进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时期,虽然40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下的两类车型拥有非常可观的销量数据,但随着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发力,市场结构也正由“哑铃型”向“纺锤形”方向发展,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仍将占据最大市场份额。潘玉认为,长远来看,“油电同价”是必然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这个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也必将逐渐替代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
但她也指出,目前要真正做到“油电同价”还有不短的距离。以15万元左右的主流市场为例,传统燃油车和混动汽车对于纯电动汽车还有较强优势,选择面也比较宽泛,如果没有牌照限制等因素干扰,即便做到“油电同价”,消费者往往不会首选纯电动汽车。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所有车企宣传的“油电同价”都停留在销售端,对于包括充电、电池维护以及二手车残值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用车综合成本来看,“油电同价”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混动或成破题利器
如果说电池价格是新能源汽车难以同燃油车保持平价的最大阻碍,那么选择容量更小、更低价的电池是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混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似乎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凯迪拉克首次提出了“油电同享”,一口气推出了GT4、XT4以及CT6三款车型,并提供了1.5T+48V轻混系统的搭配。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比亚迪汉DM-i冠军版,也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与此同时,在新雅阁、新奇骏等产品最近的上市发布会上,都不约而同的将“油电同价”作为新车的重要营销点。在更早之前喊出“油电同价”的吉利ePro混动家族和长城汽车旗下的拿铁DHT,也都是从混动车型入手。
为什么是混动?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认为可能存在几方面原因,首先,相较于对于电池的能量要求更高、成本更难控制的纯电动汽车,混动车型尽管结构复杂,但是更适合大部分的消费者,使用场景也更丰富,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其次,小排量发动机的发展也给予整车更多成本下探空间,能够平衡电池成本带来的成本控制压力;再次,无论是插电混动汽车还是非插电混动汽车,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驾驶习惯上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消费者接受程度更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远胜过纯电动汽车。
汽车行业分析师邵策认为,因为混动汽车具备诸多的优势,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能力远胜于纯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可以最大化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是为何比亚迪等企业的混动车型能率先在售价上贴近“油电同价”的原因之一。
“油电同价”还有多远
“目前电动汽车、燃油车价格的竞争,政策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是为了促进新车销售,但在二手车市场上,它们的价格还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且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严重不对等。”曹广平说。
一位重庆车商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新能源二手车的交易量微乎其微,他举例,曾经有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比亚迪宋在售,当初新车在行驶1.4万公里之后,第二年出售时由当初超过20万元下降至不到15万元。即使如此也没有消费者愿意购买,保值率大大不如燃油车。如果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这部分损失也无法保障“油电同价”。这种情况在二手车市场上并不鲜见,一些二手车商明确表示不收任何新能源二手车,而少部分二手车商表示,愿意尝试二手电动汽车生意,但仅限于少数品牌。
对此,业内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关于二手车的处置,政府方面已经开始加快推进相关工作。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健全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对新能源二手车加强检查和整修,鼓励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市场提供优质新能源二手车。车企可以通过提供车辆报废兜底回收方案或者置换补贴等,打通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处理体系,最好是二手车处置与电池回收方案相结合,避免大量电池没得到有效处理而对环境造成负担。
“油电同价”已成行业的共识,但也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最终实现汽车走向电动化的目标。对于车企,过去由于规模比较小、成本比较高的原因而无法开拓的市场课题,在如今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用户需求下,已经不得不重新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油电同价”这一新课题了。
原标题:“油电同价”如何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