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储能补缺新能源车成消纳主力
日期:2023-06-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uxiaoyu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一个新产业的诞生都是从供不应求到过剩,再到合理的产能分配过程。我们目前的库存量是安全库存量,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产能过剩这个问题。”6月17日,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瑀说道。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于6月2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新能源方面,“缺芯贵电”迅速转化为产能过剩。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必将回归到理性状态。

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

早在2022年4月1日,山东重工董事长、潍柴控股董事长、中国重汽董事长谭旭光便公开炮轰新能源车行业乱象:“比较热闹,一窝蜂上,无序竞争。”他还放言:“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

谭旭光一席话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过于保守,有人认为是没赶上新能源这趟车的酸葡萄心理,有人觉得他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引导有利于公司的舆论。

也有支持者表示认同,担忧如果“十四五”时期各地新能源汽车规划项目落地,产能过剩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动力电池需求旺盛,驱动下游电池厂布局更多产能。

但进入2023以来,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潮、新能源市场占有率突破30%,以及燃油车厂商大幅降价清库存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今年5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速为60.2%;去年同期,这一增速为110%。

今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19.2GWh,累计同比增长43.5%;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33.5GWh,累计同比增长34.7%。对比来看,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二倍。

今年4、5月,宁德时代的电池装机份额已连续两个月在40%左右徘徊,相比于去年全年48.2%的市占率来说,已有一定下滑。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在年初向客户推出“锂矿返利”计划,即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碳酸锂以20万元/吨的价格结算)来换取车企未来三年80%的电池订单,被业内视为因产能过剩而挑起的价格战。

一直以来,二三线电池企业都是“以亏损换市场份额”,本来寄希望于2023年上游降价提高毛利率,但宁德时代率先降价,意味着这些企业的亏损也将持续下去。

而据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判断,短期内电池产能依然过剩,将使得价格战不可避免。盈利能力不高的二线电池企业们,后续可能扛不住更激进的低价策略,因而面临着被加速淘汰的可能。

储能成锂电第二需求场景

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稳定现有新能源汽车装机量的同时,动力电池企业急于寻找产能消纳,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储能

2022年储能出货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仅海辰储能、鹏辉能源是专注储能业务的企业,其余玩家均为当前主攻动力电池的厂商。

就短期的价格、市场、政策波动,以及远期“双碳”政策而言,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大。

今年,光伏装机增速仍高达30%。新能源发电的高波动性,意味着给电力系统的稳定供能带来更大的挑战,可在新能源大发时充电、出力小时放电的储能电站,需求也日益紧迫。

国内各省份陆续对新能源项目上网提出配套储能要求,业内称之为“强制配储”政策,也是近两年国内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主推力。

据中银证券预计,2023年,全球的储能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60GWh,2025年将增长至625GWh,年均复合增速为54.9%。另据浙商证券测算,2023-2025年新增储能复合增速71%,会远超过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速。

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业务营收约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16%,成为宁德时代现有业务增速最快的板块,占营收比重近14%。而在2020年、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19.43亿元、136.24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86%、10.45%,储能业务实现营收增长超20倍,业务比重增长超3倍。

2023年,亿纬锂能在湖北荆门、云南曲靖等地都投资扩产了储能工厂,总投资金额将超360亿元,总规划产能超120GWh。

但目前储能的利用率并不高,存在“建而不用”的现象,也就抑制了自身的发展增速。据中电联统计,2022年,电源侧新能源配储设备的日均运行时长仅1.44小时,年运行525小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盈利问题则是当下储能行业最热门的话题,“能不能算过账?”是电力行业人士提及储能时的普遍疑虑。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指出,电网侧的独立储能受制于政策波动,辅助服务收益无法达到预期值,容量租赁价格差异明显,租赁期限较短,储能电站收益无法长期保障。与国企投资为主体的电源侧、电网侧储能相比,市场化的用户侧储能更受资本市场关注,但其装机绝对量目前较小。

2022年部分跨界储能的上市企业

任何一个行业“起风”之后,都会有大量的新面孔涌入。据统计,2022年,超20家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储能赛道,其中不乏行业龙头。

当下,电池企业们已经将价格战的战火燃烧至储能行业。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一季度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1.47元/瓦时,环比下降4%,其中3月中标均价降至1.37元/瓦时。动力电池企业在储能领域面临的挑战,目前看来,可能并不亚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原标题: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储能补缺新能源车成消纳主力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华中能源观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