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有部分央企或许将面临无法继续开发新能源项目的情况,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有消息人士透露,为了规范新能源市场,国家对央企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它们在新能源电站开发中的参与和持有优先级。这一举措旨在要求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并推动新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规定,央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大六小电力投资企业,如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能等,这些企业具备投资持有新能源资产的能力。第二类央企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它们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可以进行新能源资产的开发或阶段性持有。第三类央企则是除上述两类之外的其他央企,原则上不再新增市场化的新能源项目。
事实上,聚焦主责主业已经被多次强调,今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到,要求企业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高有效投资质量,提振全社会经济发展信心,推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多次强调聚焦主责主业的重要性,体现了国家对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明确要求。通过聚焦主责主业,中央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升经营绩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中央企业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投资额年均增速超过20%,这充分显示出它们对这些领域的重视和发展潜力。在大型地面风光电站的开发中,央企已经确立了主导地位,地方能源企业在其支持下起到了辅助作用,而民营企业的参与相对较少。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开始积极涉足新能源投资领域。根据不完全统计,98家国资委央企中,有近50家央企参与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然而,随着央企之间在新能源资产开发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资源竞争和恶性竞争的现象。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项目指标,央企之间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对于整个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
这种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地方政府为了控制新能源项目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准入门槛,这可能引发与央企之间、企民之间的利益纠纷。其次,投资回报和合规性也成为央企在新能源投资领域面临的挑战。为了争取项目指标,一些央企不惜承诺配套或增加投资额度,这加剧了新能源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监管的需求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新能源市场中的乱象,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央企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应加强对央企之间的资源竞争的监测和调控,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准入门槛时应注重公平、透明,避免产生利益纠纷。同时,监管部门还需督促央企在投资回报和合规性方面进行自查,确保其投资行为符合规范要求。
几天前,广东省暂停了风光项目备案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新能源项目发展的关注和疑虑。这一举措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尽管此后相关主管部门对此进行了澄清,明确表示并未完全停止新能源项目的核准备案,只是在对新能源领域的开发乱象进行整顿。但可以看到的是,政府已经开始对这些乱象开始关注。
当然,也有传闻称“有部分央企或将不能再开发新能源项目”并不一定真实,只是征求意见方向,具体的政策还需官方通告。新能源赛道虽然火热,但新能源市场的规范化更加重要,其健康发展是国家长远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加强监管和调控,可以平衡央企之间的竞争,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新能源行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原标题:最新!哪些央企将无法继续开发新能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