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高度整合太阳能光伏 绿色概念深入人心
日期:2016-04-1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july07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绿色象征着生命力,而春天的新绿,总会带给人们希望。当绿色成为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不禁让人思考如何节能减排,如何改善能源结构,如何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从当下始,要让绿色理念深植于心。

国内有很多城市渐渐开始关注绿色和生态,这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中国的能源领域仍需进行一场变革。全球发达国家的能源变革早已开始,甚至丹麦的部分地区已接近零碳排放。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重视生活节能,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清洁能源是未来的必由之路,但当前围绕清洁能源的发展有很多争议,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同更多一些,对于核能却有不同看法。

德国宣布在2020年以前放弃核能,扩建可再生能源,德国民众围绕“去核”讨论了十年多的时间。德国政府提出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35%,2030年达到50%。因取消核能而丧失的就业岗位,将由可再生能源的就业岗位替代。采用可再生能源无需使用石油、天然气和铀等燃料,还可消减应对酸雨和健康损害等的对策成本。而德国能源转型政策推广热电(CHP)的原因是其对太阳能光伏高度整合到能源管网。

丹麦政府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规划,包括摆脱化石能源,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不含核能。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首先在供电和供热领域完全摆脱化石能源。哥本哈根市和奥胡斯市的绿色发展目标是,力争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瑞士计划在2034年以前全面放弃核电。

2016年比尔·盖茨的一封公开信中说:“至关重要的资源是时间和能源。我们每天晚上打开电灯、电视机、笔记本电脑,这是非常平常的事,但绝大部分的能源都由煤这些化石燃料生成,燃烧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

而核能的危险性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危害的时间要持续几十年甚至百年。核燃料铀的储量是有限的,与化石燃料一样是不可再生能源,核电站建设成本也很高。我们在选择正确发展路径时应当谨慎些,选择更安全的、可再生的能源。如果把企业和民众的力量调动起来参与节能和保护环境,那么未来的潜力将会是无限的。

丹麦的绿色模式值得借鉴,政府首先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丹麦能源署坚持节能优先,积极开辟各种可再生能源,节流与开源并举。政府顺从民意,放弃了核能计划。利用发电废水供热,发展区域供暖系统,国家支持能效技术、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工业和生活节能等。能源政策利用财政补贴和价格激励,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丹麦采用固定的风电价格,以保证风能投资者的利益。

在丹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立法机构和政府通过经济调控和税收政策来实现节能目标,成为欧盟首个进行绿色税收改革的国家。丹麦形成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塑料袋等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对化石能源的课税最高。丹麦的汽车购置税费加起来约相当于汽车价格的200%,因此丹麦小汽车的价格比其他欧盟国家高出两倍,但对电动汽车实行免税。对于节能环保的产业与行为进行税收减免。

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能耗达到总能耗的1/3,其实各城市可以参考丹麦的建筑节能措施。丹麦对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补贴,要求新建筑必须遵循严格的能耗指标。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电、热、气、水的入户计量工程。政府还出台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道路安全与公交接轨等优惠政策,自行车成为王室人员、政府官员、多数民众日常出行的首选。丹麦的绿色发展模式还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工业界积极参与,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创新,催生出巨大的绿色产业。

尽管很多国家为低碳或节能项目提供补贴,但城市的补贴远远不够,而金融能促进能源的发展。奥斯陆市建立气候与能源基金,通过征收电力附加费,向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污染的项目提供津贴,其一半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包括热泵、区域供热、生物能和太阳能。多伦多建立非营利性大气基金,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与加拿大城市联盟建立伙伴关系。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借鉴他国的绿色经验,合理利用经济调控和税收政策,倡导社会和公众节约能源,未来有望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国家。让中国的城市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更多使用稳定的、洁净的可再生能源,这值得憧憬。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