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09年薄膜组件市场占有率为16%,晶硅为83%。5年之后,因晶硅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且技术提升效率高于薄膜,晶硅组件市场占有率升至91%,薄膜只剩下9%。“薄膜已经变成小众市场了”,陈刚说,广东爱康之所以坚持晶硅,是因为“一家企业不可能引领这个行业,我们选择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的一份子。”
广东爱康在
光伏行业历次的技术变革中都做出跟随主流的选择。抗电势诱导衰减技术(PID-Free)是前两年光伏行业的技术热点,用于解决光伏组件在高温、潮湿等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
早在2013年就有企业推出PID-Free产品。2014年二季度,英利绿色能源产能的50%以上实现了PID-Free。广东爱康在2014年7月才申请首个PID-Free产品专利。但据陈刚介绍,广东爱康同样在2014年实现全部产能量产PID-Free产品。可见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之短。
背表面钝化技术(PERC)则是去年以来成为光伏行业的“新宠”,据称可提升0.7%-1%的光电转换率。无锡尚德和天合光能分别于去年4月和今年1月推出了应用PERC技术的产品。广东爱康则在去年12月获得了首个PERC产品的发明专利。陈刚称,广东爱康可能在今年年底把全部产能换成PERC产品。此次从获得专利到量产,广东爱康或许要“等”一年时间。
PID-Free量产化中的“快”和PERC量产化中的“等”,反差的背后却是相同的“领先半步”策略。陈刚认为,在新技术领先一步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入和回报的不确定性,领先半步是更稳妥的策略。
据介绍,光伏行业每2-3个月就有新技术出现,每1-2年就有重大技术变革发生。广东爱康在研发层面对所有技术的可能性都进行前期的开发和储备,但不急于大规模量产。“别人投入了生产线,验证了技术的成熟性,第二天我们就全部换掉。”陈刚夸张地说。
陈刚认为,光伏行业的淘汰是残酷的:过于超前地投入新技术,资金周转困难,就可能成为“烈士”;过于落后也不行,行业内新技术量产后3-5个月内,若是跟不上,就会被淘汰;如果选择了缺乏竞争力的技术阵营,更可能整个产业链都被淘汰。“就像马拉松长跑,比体力耐力,始终要在第一梯队,松一口气,落下去就永无翻身之日了。”他说。
5年内
光伏发电成本或降至3毛一度
1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约15GW,同比增长逾40%;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到约43GW,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
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再度传出重磅消息,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目标于2020年争取新增100GW光伏装机。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和组织也发表文件,明确“十三五”期间的
光伏扶贫规模为15GW。
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光伏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过去‘两头在外’的说法已经不存在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原材料方面最新的技术也在中国”,陈刚说,政策风向也有转变,去年年底,国家工信部将光伏和风电移出过剩产能名单,意味着光伏企业将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然而,陈刚认为,光伏行业要真正取得稳固的市场,只有降低发电成本这一条路。据介绍,目前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发电成本约0.4元/度,华南地区约0.7元/度。“随着技术发展、光电转换率的提升,光伏发电成本5年之内可能降到0.3元/度。”陈刚说,届时再加上环境成本优势,光伏将是最便宜的能源。
事实上,如果与5年前相比,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据悉,5年前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度,现在最多已经下降10倍;5年前晶硅电池光电转换率约为16%,目前广东爱康的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率为18.5%,单晶硅电池则达到20%以上;5年前晶硅电池价格约12元/瓦,现在降至2元/瓦。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进步可能加速光伏发电成本下降。除了前述PERC技术有望将光电转换率提升1%,三水另一家光伏企业——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研制的跟踪智能支架,有望将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提升15%-40%。
据介绍,保威新能源是一家光伏支架系统厂商,其与华为合作开发的智能支架可跟随太阳旋转,并对风、雨等天气变化做出应对,以此提高光伏电站发电效率。
对此,陈刚认为广东有望发展光伏产业集群。“爱康是做电池的,保威是做支架的,另外全球最大的
光伏逆变器企业就是华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企业信义光能在深圳、东莞和江门都有基地。”他说,只是欠缺一个有垂直整合能力的大型光伏组件企业,导致目前产业链分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