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阡陌之中,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正不断生成绿色电力。日前,世界单体最大的“盐光互补”项目──华电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
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光伏发电技术与其他能源技术结合愈发紧密,在为智能光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也催生多种“光伏+”综合利用模式。“盐光互补”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盐光互补’,是在保证基本盐业生产性能前提下,通过在盐田上一定高度架设光伏组件,将晒盐操作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实现水上光伏发电、水面蒸发制卤、水下水产养殖,从而极大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效益,达到一地三用的目的。”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瑶介绍,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产出大约15亿度的绿色电能,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125万吨,可满足150万户家庭1年的用电量。
据了解,该项目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长芦盐场,占地面积2万亩,相当于1868个足球场。不同于一般光伏电站的选址,把电站建在盐田里,需要不少设计巧思,其中最大不同就在光伏面板间距上。
按照常规设计,光伏面板阵列距离以6米多为主,面板坡度在30°至40°左右。而该项目光伏板桩前后间距14米,离岸间距15米,倾斜角度17度。“光伏阵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长,面板坡度越小,可以将光伏板对水面的遮挡,以及对盐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张瑶解释,特殊的“尺寸”是基于实际条件作出的调整。“为保证‘土地性质不变、盐田收益不降、生态环境不变’,打造‘绿色能源+特色盐业’于一体的生态友好体系,我们对长芦海晶盐田所在纬度与太阳入射角度等参数进行推算,以此设定光伏面板的最佳高度和角度,从而达到高效光能转换与水面晒盐两不误的效果。”
除了光伏阵列的距离、面板坡度的变化,“盐光互补”电站还新增双面发电的设计,不仅光伏面板朝上的一面可直接进行电能转换,背面还可以吸收水面反射上来的阳光,可使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提升5%-7%。
作为中国华电电力装机突破2亿千瓦的标志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天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项目,“盐光互补”电站还建设了“低碳升压站”。张瑶介绍,升压站创新实施了35千伏一级升压500千伏主接线形式,提高电压等级,减少绿电转换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实现节能、环保、经济等多项效益,为后续项目增容提供空间。
华电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光伏项目推动了光伏电站的立体空间增值利用,是中国光伏发电与跨界融合的一个缩影。相关专家认为,创新是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风电光伏产业链竞争力持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只有通过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光伏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光伏产品的快速升级迭代,推动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有效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挑战。
原标题:新闻纵深|世界单体最大“盐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