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立之初,中民新能就已经定下颇具野心的发展目标——在五年内投资约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实现新增装机12GW,即占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1.23%。]
发展一年多,中民投旗下的新能源投资平台——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新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匹黑马。
成立一年多以来,中民新能已在全国8省投资了近20个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15年底,共取得1.4GW国家光伏电站备案建设指标,在全国光伏电站备案总装机量中的占比接近10%,位居去年度全国光伏项目备案容量第一。快速增长和规模发展背后,是中民新能独特的自主开发与投资并购相结合、大型地面电站与分布式电站开发并举的策略。
“未来我们会加大分布式(电站)在中部、东部和南部这些复合区的布局,西部两条腿走路,选择在输出通道和输出点上布局,另外就是在西部主打扶贫和领跑者计划这两张牌。”中民新能总裁韩庆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站上风口
定位于发展下游光伏电站为主的中民新能,现在正处于中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风口上。去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已达43GW,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而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底,全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
但顺风顺水的大环境下,一般民营企业投身资金密集型的光伏电站建设也面临难题。装机容量约50MW的光伏电站,所需投入资金就可能高达4亿元,而在严重缺电的西部发展光伏电站,还要同时面对限电/降电价和电价补贴拖延到位多重现金流压力。
按照中民新能的投资策略,在头两年里,公司将有40%的资金投资于西北地区地面电站,也就是说,中民新能也同样要面对限电和电价补贴两项不确定性因素。
“限电的根源是供需问题,我们在做模型时都会考虑一定的限电风险,在某些电量下仍能达到目标收益率。”韩庆浩直言,中民新能的“光伏+”模式具有更高的抗限电风险能力,首先在电站选址时,中民新能倾向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例如具备输出通道的宁夏,供电饱和的情况下可以转输至浙江或山东;第二是依赖自身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成本并拉高产出。
电价补贴延时到位,也是新能源企业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过去几年,电价补贴款平均延迟一年半,2013年至2015年延时更超过一年半的平均水平。
“我们实现规模化运作,就是为了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电价补贴延迟到位是)新能源企业都会遇到的阶段性问题,但只是暂时性的。”中民新能常务副总裁王健指出,中民新能更强调的是市场化,而非依赖国家补贴,整体市场的发展趋势最终也是要求新能源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逐渐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实现平价上网。
韩庆浩透露,根据中民新能的内部压力测试结果,在电价补贴延迟一年半到账的情况下,公司的现金流也能保持在正常水平,加上增加分布式电站的布局,以及规模化带来的高议价能力等优势,基本能够规避电价补贴这一风险。
规模化投入和批量化建设,令中民新能形成“两低一高”的优势,即组件和管理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和组件效率高。国内光伏电站项目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获得资金,20%以上企业的年融资成本在8%~10%,部分甚至超过12%。但王健透露,自身规模化加之背靠中民投的优势,令中民新能的资金成本可与国企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