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碳目标激励下,全球光伏行业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这一势头持续之外,光伏企业也在抢占储能赛道。预计,一半的光伏产业链巨头公司都已分别进入储能的各个赛道,有的已经是细分储能市场的主力选手。
东方日升的电池制造布局
7月11日,日升电力(云南)有限公司(简称“日升电力”)正式成立,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乔帅岭,注册资本1000万元。
据悉,日升电力的经营范围包括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销售;电池销售;电池制造等。根据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东方日升旗下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法定代表人乔帅岭也是日升电力的第二大股东华储电力(北京)成立100%持股的公司,并且经营范围都包含电池制造与电池销售。华储电力于2023年6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日升电力的三大股东分别是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0%;华储电力(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5%;广西亚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5%。
而作为日升电力第一大股东的东方日升(宁波)是东方日升的控股子公司,这也意味着日升电力可能是东方日升加码电池制造的又一重要平台。
据悉,东方日升早有往储能领域发展的念头。早在2017年年报中就首次提出“大力推进储能业务发展”,称公司“光储”、“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已进行商业化应用。
其后东方日升在储能领域不乏布局,于2018年收购了作为储能业务承载主体的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下称双一力公司)。据东方日升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双一力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1亿元,净利润3633.71万元。
2022年,双一力储能全球累计出货量同比增速超500%。在中国储能集成商中,2022年双一力出货量全球排名第八、国内排名第十五。2023年1月9日,双一力与某储能企业签署三年15GWh磷酸铁锂离子电芯供应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1月30日,东方日升公告称,将在宁海县投资建设10GWh高效新型储能系统,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同年1月,东方日升还与另一光伏企业签署1GW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的商用及地面型储能电站项目进行广泛合作。
东方日升转型储能的雄心壮志已经明确,对储能业务支持力度不减。如今日升电力的成立是东方日升对电池领域的再度加码。目前尚未明确的是日升电力将生产电芯还是储能电池系统,如果是储能电池系统,那么东方日升还需要外采电芯。
光伏企业进军储能成大势所趋
目前,包括光伏面板和控制软件在内的光伏发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部分光伏企业希望进一步布局储能业务,储能已经成为众多光伏企业拓展的“第二增长极”。
根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中全球出货量(国内+海外市场)超1GWh的企业共计16家。其中,阳光电源、天合储能、双一力储能均为光伏系企业。此外,比亚迪、中天科技也较早设立了布局光伏、储能领域的子公司。
目前,已经有过半光伏企业主要通过布局储能系统集成、逆变器业务切入储能赛道,天合光能、晶科等小部分光伏企业已经延伸布局至更上游的储能电池板块。
逆变器企业中,古瑞瓦特、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华为、科华数能、首航新能源、上能电气、固德威、三晶电气等几乎所有光伏逆变器企业已悉数入场,并各自推出了储能逆变器及储能系统集成产品。
而阳光电源作为国内最早涉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在2022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国内第三。2022年阳光储能系统实现营收101.26亿元,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
光伏组件企业中,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晶科能源、正泰集团,均看好储能赛道前景并重压投资。其中,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已经入局储能电池;隆基、晶澳也在储能领域有所涉足。
天合光能在储能领域的子公司天合储能2022年国内出货量超过1.5GWh,全球出货量近2GWh,成功交付国内单体800MWh储能项目,实现储能集成商国内第四、全球第六的市场格局。并且天合是为数不多拥有电芯产能的光伏系企业之一,目前已全面推出12000次循环的储能天合芯。
晶科能源正在以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参与储能业务,目前已经掌握了储能的核心液冷技术,以及其他储能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如电芯、PCS。
正泰集团旗下与储能相关的子公司有正泰安能(户用光伏业务平台)、通润装备(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平台)和正泰新能(光伏组件业务平台)。在储能业务方面,正泰电源2022 年末逆变器产能已经提升至10GW,同时可提供一站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满足户用、工商业、地面电站的光储需求。
上游的硅料企业协鑫集团也在开始布局储能电池。6月21日,协鑫集团与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协鑫集团将在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芯项目。产品方面,协鑫可提供储能系统研发、项目开发、EPC总承包、储能电站运维和电站设备成套等服务。在SNEC展会期间,协鑫还与华为进行了储能生态产业战略合作签约。
另外,晶科能源、协鑫集团与天合光能一样,都有明确的电芯产能规划,且电芯规划产能均超过10GWh。
可以看到,光伏企业“扎堆”进入储能赛道,已经成为产业现实。而在光储融合发展趋势之下,光伏企业的入局也将对储能赛道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原标题:加码储能!数十家光伏巨头豪赌新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