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因此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产业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如今,锂电新能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之一。但锂矿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会带来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隐患。一些锂矿资源丰富的省份甚至出现了“母亲河”水质异常现象,给锂电新能源产业敲响了环保警钟。显然,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相符,也有悖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衷。因此,有必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深化创新链、加强支撑链、优化循环链,减少锂电新能源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其发展能级,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样板。
延伸产业链,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锂产业集群,优化全产业链,推动产业成群结链,从而提升发展能级,减弱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可以立足各地的产业优势和禀赋条件,形成差异化的产业链模式。同时,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包括加强锂电(电芯及电池组)生产企业、锂电一阶材料企业、二阶材料企业、锂矿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的协同与系统集成;推动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整车、电机电控产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此外,还要优化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这方面可以结合“十四五”制造业系列规划和《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明确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目标。
深化创新链,发挥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支持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钴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二是积极谋划布局钠电池、钒电池等新型电池的产业布局。三是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引导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和各类基金集中投入,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四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体包括:积极构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市场服务为桥梁,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产业标准和规范,加强标准化建设,指导企业参与全球锂电新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等。
加强支撑链,构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良好生态。一要优化政策支撑,发挥好新能源产业相关政策的系统集成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优扶强力度,发挥好产业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扶持政策的系统合力,支持产业相关重大项目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链。二要强化项目支撑,聚焦龙头企业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三要聚力引进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支撑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集团军”。四要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培养一批锂电新能源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人才引领产业和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五要加强校企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有效落地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
优化循环链,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生态化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锂矿的绿色开发。可总结国内外锂矿的成功开发运营经验,推动锂矿有序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能优势。同时,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性制度体系,优化锂矿产业开发政策,积极推动锂矿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此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环保优势,前往海外资源丰富的矿区开展生产作业,有力支持国内外锂电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锂电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锂渣等固废资源在建材等行业的安全化、资源化利用。可优化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办法,制定好电池回收、储存、梯级利用等环节的行业标准和要求,通过与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回收拆解企业、再生利用企业共建锂电新能源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体系,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全价值链发展。同时,加快动力电池溯源监管平台建设,尤其是各地大型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建成安全规范、高效运行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示范项目、标杆企业建设,探索废旧动力电池“一站到达”回收利用模式,支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开展技术研究,提升动力电池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已然开启。如何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构建健康发展的生态链,从而实现产业蝶变跃升、引领全球绿色能源革命,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原标题:守住环保底线,提升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