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团队主要在做两个板块,一个是压缩空气储能,一个就是绿氢。之所以做这两个板块,是因为其具有共性。”7月27日,内蒙古绿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康表示,第一个共性是两者都是为了促进“双碳”和可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第二个共性是两个行业均处于从试验示范向产业化迈进的关键阶段。
“储能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撬动更多新能源的消纳和利用,是把新能源继续往电网体系中间挤,让电网消纳更多新能源。而绿氢也是促进新能源发展,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本身是新能源的一个应用,其方向是搭建弱并网直至完全离网的模式,从而实现自成体系的脱离电网的绿氢系统。”王康表示。
据了解,目前两个行业还处在第一波试验示范阶段,成熟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和验证。对此,王康称,现在是一个新的节点,特别对于储能,第一波投资热情基于新能源强制配储和企业新赛道卡位的动力,但第二波投资肯定要基于商业硬逻辑,这是一个显著变化,首先是商业模式要具有确定性,第二个是新的储能技术必然出现。
王康称,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安全性更高、与电网相匹配、更加长时的储能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压缩空气储能是当前可以商业化的重要选择。氢能方面,它的大逻辑是一定要做成离网,新能源基本上都转化成电力,但电力终端能源占比当前只有30%,未来电能替代能进展到哪一步未可知。最终还是要有大量的化石能源燃烧使用,最后将回到氢能,如何打通氢能价值链条,让新能源最后变成氢能或氨、甲醇等燃料,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也得益于光伏、风电同行的努力,绿氢的用电成本也在快速降低。
如果把氢能也作为储能技术,如何做到降本增效?王康称,当前,氢能成本依赖于新能源、风电的成本。制氢设备成本在下降,但制氢设备成本相对利用率来说也是贵的,希望设备成本仍进一步下降。另外,储能和氢能这两个去匹配,其实是一个耦合的关系,在离网制氢系统中,需要实现层层储能的方式,储电、储氢、燃料电池,耦合得越好,效率是成倍放大的。未来的储能方式肯定不能是一种,长时储能,哪怕是压缩空气长时储能,做到4小时、6小时、8小时,也只是做到日内调节,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的多日、跨月和跨季节的储能,至于形成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的储能系统,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全局优化问题。
原标题:内蒙古绿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康:储能是撬动更多新能源消纳和利用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