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层面频频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充电桩、换电站等补能设施的相关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到前不久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均提到了对于补能体系的促进、优化。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补能焦虑”是被提及频次最多的一个痛点,在如长假等用车高峰期以及景区等车桩比不协调的区域,总能偶尔出现因“抢”充电桩引发的“不和谐”事件。此外,车企在产品充电技术上的快速进步也暴露了国内补能设施的一些不足,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高,“家充”岗位显得格外紧张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则表示,目前包括小鹏、保时捷、岚图等都推出了800V高压快充的技术,这就要求相关的直流快充配套设施要尽快落实。与此同时其也提到,作为补能的另一种形式,换电在家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覆盖,也需要一些政策来鼓励换电。
补能得政策不断加码 焦虑缓解指日可待?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无论是早期的购置补贴还是不断延期的购置税减免,都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极大助力。不过,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补能焦虑”却总会跳出来展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车桩比为2.51:1,公共车桩比为7.29:1。存在公共充电桩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公共补能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前蔚来品牌的充电桩在景区优先保障自己品牌的用户而被喷“格局小”以及上演在各大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抢桩大战等,实际上就一定程度揭露了新能源车仍存在一定的补能焦虑。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补能设施的建设早就开始得到政策的不断加码。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标志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1月《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更为“十四五”时期充电桩行业的发展设立了明确目标。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补能建设也始终作为重点。今年以来,政策对补能建设的倾向更加密集,且极具针对性。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更关键的是上述指导意见已经细化到针对“痛点”。针对“找桩难”“进小区难”“公路充电难”等问题分别做出细化。比如,针对“进小区难”,《指导意见》专门提出积极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既有居住区固定车位充电桩“应装尽装”;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桩或预留安装条件。
紧接着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也提到,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甚至还对“电价”政策做出相应规划,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研究对充电基础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
而地方层面,各地也频频加码支持补能体系建设,以7月《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为例,其就提到到2025年,按照“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要求,构建布局科学、智能开放、快慢互补、经济便捷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省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其中建成公共充电桩12万个、乡村不少于2万个,满足4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从布局到数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仍有优化余地 快充需要再加码?
与政策并行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发展,数据显示,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而这又给补能设施的建设带来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车企不断研发之下,快充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以小鹏等为代表的800V高压快充给补能设施带来了新的挑战。
须知,“补能焦虑”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效率过慢,由此也导致了充电桩充满一台车往往需要1个小时以上。张翔指出,对于补能,最好还是要大力推广大功率直流快充,这种充电桩充电速度比较快,充电时间短,给车主节约了充电时间也降低了充电桩拥挤的烦恼。
其进一步指出,如今像800V高压快充等也属于直流快充技术,是新的标准和发展趋势。以小鹏G9为例,作为国内首款基于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充电速度,相比绝大多数车型来说,充电效率更高。但前提是需要与之匹配的充电桩。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直流充电桩的占比并不算高,根据2022年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9.7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76.1万台、交流充电桩103.6万台。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直流充电桩对电网的压力更大,因此如罗军民所说,电网系统需要升级以匹配数量大、功率高的充电桩建设。而相对负荷更小的慢充则要覆盖到居民区。
除此之外,换电作为补能的另一种形式,近些年也在市场端崛起,甚至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加入了进来。而除了早期流行换电的B端市场之外,以蔚来等C端市场品牌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补能体验。此外,包括商用车市场中的卡车等也在陆续尝试换电。张翔提到,换电也是目前国家在推行的一个补能方式,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来鼓励企业搞换电。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电力结构还是以火电为主,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张翔指出,补能要与上游的发电结合起来,比如增加一些光伏发电,在进行充换电,实现真正的绿色补能,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标题:新能源汽车补能得政策频频加码 直流快充、电网或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