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或者不停处于强装和抢装的节奏状态,怎么可能有时间和心情去捉摸细节。每次看到世界各国的系统价格曲线,常常看着最底下那条代表中国的价格,眼前浮现的都是各种问题的电站场景。低垂的电缆,多余的支架,故障频频的跟踪器,没有装好的接线盒,没有处理的热斑板子,各种明显的隐裂,两年就生锈的外露部件,比比皆是。现在邻国印度的下游投资对组件的价格要求如此之低,品质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如何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这个行业的质量定海神针应该由谁来把握?
基于对系统的观察,作为投资主体和运维主体的下游企业可以担此重任。且国内的大型下游企业多经营传统电力事业多年,对于电源的品质有深切的把握。许多电力企业都是国营事业,长期持有电站并负责运营,可以对品质有长期的要求。只有这些
光伏投资的主体项目品质稳定,才有办法稳定市场的主体。 下游企业就是那些关键的挑剔的食客,“你们必须铁面无私,真正严格要求”。
下游企业需要清醒地了解,如果没有支持市场上价值竞争者的存货,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高价格产品细分市场存在,市场就没有纵深和前进活力。最终,下游企业必然深受其害。
抢装会使得供应急剧收缩或者急剧扩张。这对控制品质和价格极端不利。从而使得制造段无法把注意力专注于品质持续改善。基本的员工队伍也不断急速收缩和扩张,随着沿海劳动力越来越宝贵稀缺,这种状况不可持续。过去数年,年年抢装,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希望这种短期做法不要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