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当下,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绝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推动下,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汽车品牌从落后者,一跃成为引领者的这个过程,“波澜壮阔”再合适不过。
首先,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间和效率来看,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萌芽和起源的节点,可以追溯到30年前,但是严格来说,真正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ToC端的爆发式增长,不过几年光景。
其次,从中国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多样性和领先性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核心三电到智能网联,基本已经构筑起一个立体可靠的技术方阵,而不少欧美等市场的百年汽车世家们,却还停留在新能源市场的入门阶段。
可想而知,这背后若不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何以能穿越产业发展的周期规律,在短短几年内便推动了一个产业从野蛮走向理性和成熟。因此这个过程,足以用“波澜壮阔”这样一个宏大的词来概括。
不过,虽然中国汽车品牌借力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赛道,基本已经取得了“弯道超车”的初步胜利,但现在显然还不是停下来庆祝的时候。
疫情三年来的芯片紧缺,原材料供应链不稳定等卡脖子难题,电动汽车电池材料成本昂贵,但今年爆发的价格战,新能源充电桩费用上涨等新雷点,也给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产业中的每个品牌提出了如何长远、高质量、健康地走下去,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
由于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打造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而现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所取得的成绩也来之不易,在这一新阶段,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绝不能再抱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去尝试、试错,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来为产业的汽车人们拨开云雾。
作为一位老汽车人,同时也是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再次提笔,以见证者和亲历者的眼光和视角,写下了《瞻望2030,新能源汽车十大发展趋势》。
和张夕勇过去发表的转轮文章一样,这篇长文已经将近2万字,但是条理依旧十分清晰,既对2030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格局做出了一个清晰的预判,同时也对这些趋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提出了中肯切实的建议。
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站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来看,张夕勇的这十大趋势瞻望来得非常及时。
从整篇文章来看,张夕勇不仅谈及了当下电动汽车市场亟需解决的电池成本,电池安全和补能建设等问题,而且针对未来的车能路云协同发展,国际出口以及碳交易等趋势,也做出了理性的思考。
对于行业而言,张夕勇总结的这十大趋势,无疑能让产业少走很多弯路。
透过趋势看机遇,张夕勇这篇《瞻望2030,新能源汽车十大发展趋势》,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对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启示一:动力电池仍将是车企未来十年的关键竞争高地。
众所周知,从最开始担忧电池的自燃隐患,到电池续航打折的焦虑,再到电池原材料成本上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来,动力电池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汽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
虽然现如今通过高电压平台、超快充技术以及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手段,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续航焦虑和补能焦虑,已经得到了较大的缓解,但不得不承认,现如今动力电池不仅电池技术参差不齐,而且还仍有诸多难题未解。在张夕勇看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领域仍存在着续航里程短、安全性能差、充电速度慢、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
张夕勇认为,未来随着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进步,产品创新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到2030年,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快充、高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将实现突破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张夕勇提出了优化电池包和电芯的结构材料,推动400V/800V高电压平台以及高倍率电芯的普及,从电芯和电池包两方面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优化设计电芯和电池提升电池循环寿命等措施和建议。
从这一系列建议不难猜测:接下来,各大车企电池技术攻坚的重中之重不单单只是把续航做长,更不只是在补能建设上多多益善,而是要从电池材料,电池结构,甚至是电池寿命等多方面协同发展,围绕快充的效率,续航的稳定,电池的安全,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竞争。
启示二:海外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
张夕勇预判,到2030年,我国的新车销售量有望达到3200万辆,纯电动汽车与PHEV车型以及油车的结构比例为5:3:2,即:纯电动汽车将有1600万辆,PHEV将有960万辆,油车将有640万辆。
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正式超过了德国和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虽然目前的出口占比中,燃油车仍然是主力,但要知道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产品组合丰富,而且三电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含金量和可靠性,已经走到了海外车企前头。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开始技术出海,生产出海。
通过本土化的发展降低成本,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将拥有产品和技术的先发优势,而且在成本上也能与海外的本土车企抗衡。这样一来,通过抢先点燃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消费热情,并在当地建立品牌认知和口碑基础,中国车企也就避免了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
对此,张夕勇也建议,在扩大出口的过程中,汽车企业不仅要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率,做好物流相关的配套保障,而且还要做好地缘政治风险的防范,不打价格战,自觉维护好国内与国外的竞争秩序。
张夕勇估算,到2030年,预计中国品牌的海外销量越为800万辆左右,占据整个海外市场的15%左右。其中我国车企在海外本地生产销售占比约为500万辆,而国内生产出口海外的占比约为300万辆。
除了出口发展消费潜力大,但需求仍未被开发的中小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同样重要。张夕勇表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而三四线城市渗透率却还不足15%,且大部分主要是10万元左右的产品。
对比来看,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虽然消费能力不及一线城市,但消费潜力却极为旺盛。因而在张夕勇看来,集体下沉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也将成为接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大关键趋势。
启示三: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只是产品技术,还包括供应链。
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品牌的产能闲置越来越严重,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就有约405万辆产能闲置。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张夕勇预测2030年我国汽车产业将形成“6+N”格局。
其中,6是指6家左右整车企业具有完整的企业主体地位和生产运作自主权,N是指6家以外的自主和合资企业。事实上,此前国内就有多位车企核心人物,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预判未来中国车市活下来的品牌将不超过十家。
2018年以来的这五年时间里,四百多家新势力品牌的消亡足以证明这一趋势。而在动力电池产业,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都掌握到了头部车企手中,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份额就占据了95%。基于此,张夕勇更是预测,动力电池企业淘汰的速度也将快于整车企业。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这就要提到供应链的建设了。
目前,大部分头部车企几乎都收起了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心态,从动力电池原材料,到建立动力电池生产线,再到动力电池的梯级回收,诸多头部车企基本都有着全面的布局。
头部品牌的集中度提升,也意味着这些品牌产业链布局完善程度,市场认可度及产品技术领先度的提升。在张夕勇看来,接下来,供应链将成为新能源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将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除了这几个关键趋势之外,在《瞻望2030,新能源汽车十大发展趋势》中,张夕勇还提到了“车能路云”的融合发展趋势,商用车的新能源化趋势,城市展厅+交付中心的经销模式趋势,以及碳交易常态化运行的趋势。
从这些趋势来看,张夕勇这十大趋势基本涵盖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不管是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对于整车企业而言,这些趋势的总结都有利于企业们找准自己的方向和路径。
并且,这些趋势并不是着眼于指导当下,而是以中长期的发展眼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尽管未来车市的变幻是我们无法预料,但从大的方向来看,张夕勇先生总结的这条发展趋势,却基本把握住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的关键脉络。可以相信,在这十条大趋势的指引下,虽然竞争激烈不会减少,但至少车企们能够走得更从容和自信。
原标题:新能源接下来到底该如何走?张夕勇“十大发展趋势”拨开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