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要举措
(一)加快
储能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储能装置技术攻关和大型储能电站试点示范,形成中国储能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二)推进智能电网相关制造。推进相关电气行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社区智能微网、工业园智能微网和公共服务类智能微网三大示范性智能微网系统。
(三)鼓励新能源利用。沼气液化和沼气发电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沼气发电和沼气液化项目、一批城镇厨余垃圾发电和有机肥一体化项目、一批城区污水综合处理利用和制沼项目。完成一批10MW以上装机容量的风电场建设、一批以上10MW装机容量太阳能
光伏发电站建设。
(四)优化地源热泵发展。完善地源热泵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地源热泵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全国最适合地源热泵利用的优势地区和地源热泵技术创新发展先行区。
(五)积极开发新能源家电。大力扶持新能源技术与家电升级捆绑式开发,着力培育新能源家电产业集聚区,开展新能源家电推广应用示范。
五、项目建设
(一)重点推进新能源制造项目达产
重点推进晶日光能科技300兆瓦全自动高效太阳能
光伏组件和光能博物馆项目、宜城兴威新能源分布式太阳能设备制造项目、湖北冠能光电科技光伏制造和 发电项目、湖北谷城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谷城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以及中兴绿色技术湖北有限公司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襄阳恒旺集团醇基燃料项目、宜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15万吨生物质柴油项目等制造业项目快速建成达产。
(二)有序建设新能源利用工程项目
积 极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和
光伏扶贫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国风电集团1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汉能襄阳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老河口1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湖北军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漳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老河口100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追日电气老河口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及电站项目、湖北英利能源老河口100兆瓦农光互补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山东鲁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河口1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湖北能源集团老河口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湖北华电集团襄城风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浙江同景科技宜城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新鄂西化工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襄阳茗峰电力南漳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追日电气南漳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襄阳明荷光电材料谷城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保康县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合力布局风力发电,加快完成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国风电集团襄州15万千瓦风力发电、中国风电集团枣阳4.9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金风科技保康1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龙源电力保康4.84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三峡新能源保康1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华润集团、中国风电、华电集团枣阳风电项目、华润风电宜城风电项目、北京天润南漳20万千瓦风电项目、华润南漳3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保康国电光伏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审慎推进生物质能项目建设和其他新能源勘探开发。重点推进枣阳安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工程项目、海南正源盛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宜城沼气发电、恩菲科技襄城垃圾发电项目、保康县页岩气勘探开采项目。
(三)加快新能源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招商
重点引进光伏电池生产、逆变器、组件封装和太阳能系统集成工程等重点项目;低风速、微风发电风电电机总成企业以及主轴承、齿轮箱、偏航系统和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
鼓励引进生物质能装备和生物质燃料油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项目;核电装备、水电机组以及其他类别新能源电源、储能、热源和光源利用装备的快速发展。
加快引进新能源家电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创业团队,引进相关钣金、电缆、芯片、管阀、电控、保温、涂装等产业链配套项目的同步集聚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与目标考核
把新能源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和市工业促进委员会统筹协调督办范围,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推进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确保目标实现。各区、县(市)政府要按照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落实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增加财政投入和产业基金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市级配套资金。对新能源装备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加快落实市本级相关科研、投资、技改、品牌等资金扶持或补助政策。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对使用本地产品进行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业主给予适当补贴。优先支持襄阳市新能源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鼓励成立民间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参与新能源制造和相关项目建设。
(三)加大政府采购与市场培育
建设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将新能源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使用本市分布式光伏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购买《重点推荐的襄阳市新能源产品目录》产品零首付分期付款金融服务,鼓励本市产品市场开拓。与中国新能源技术协会、中国发明家协会、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在襄阳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孔明杯”新能源产品设计大赛,提高襄阳在业界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推进扶优引强与战略合作
优化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到襄投资,强化企业的根植性和辐射性。以担保、融资、低息贷款等金融手段为主, 大力扶植本地优秀新能源企业做强、状大,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联盟。落实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战略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专业化配套能力。
(五)申报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
按照工信部行业规范管理有关要求,组织企业申报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对尚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新能源产品,尽快研究制订企业标准和产品测试标准,积极申报国家推荐标准或强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