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在国内市场“反哺”跨国车企的同时,“技术出海”似乎也在成为新的潮流。前段时间,吉利和雷诺集团签署了合资协议,各自持有动力电池新合资公司50%的股份,瞄向的是全球性业务布局。无独有偶,8月初,有消息称,零跑正与海外两家车企接洽技术合作事宜,向外国企业授权技术。再加上已经折戟的宁德时代和福特的电池合作,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走出国门,站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那么,“技术出海”会成为新的趋势吗?中国车企是否从此开启了“技术换市场”的合资新时代呢?
“近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中外车企合作案例,包括大众持股小鹏等,与其说是因为我们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的供应链稳定、完善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他也强调,中国车企“技术出口”在短期内恐怕不会成为潮流,更多的合作应该还是会在国内开展,通过在国内市场建立合作的信任、供应链的成熟体系与模式后,才能形成对外输出的基础。
技术合作走出国门
前不久,一系列中外车企的合作动向引发了业界关注: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成为第三大股东;上汽集团也在同一时间宣布和奥迪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8月1日,福特电马赫和长安福特联合发布声明称,根据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自8月1日起,长安福特正式接手福特电马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业务……
在国内合作加深加快的同时,一些自主品牌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走出国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算是吉利与雷诺的合作了。7月12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吉利控股及雷诺订立出资协议及合资企业协议,订约方有条件同意成立合资公司以从事动力总成业务,各自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
根据此次雷诺方面的声明,雷诺集团和吉利将把相关知识产权转入各自设在马德里和杭州湾的运营中心,使新公司能完全自主开发未来动力总成技术,满足各类市场需求。信息显示,新公司总部拟落地英国,将设立一支管理团队,以整合运营,寻求协同效应,并确定未来发展计划。新公司将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拥有五大研发中心和17家工厂,员工总数约19000人。
7月31日,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朱江明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目前零跑基本确定了和外国企业签署MOU(谅解备忘录),向外国企业授权技术。据介绍,目前有两家在谈合作,一个会是整车技术授权的合作模式,另一个会是下车体架构的授权合作。不过具体两个合作方的名字和信息,零跑并没有更进一步透露。8月2日,有媒体报道称,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捷达品牌正在与零跑汽车洽谈合作,合作内容为一汽-大众或买断零跑汽车的某一代平台技术。若合作达成,捷达将主攻经济型电动车市场,并将像一汽奥迪一样将营销公司迁至杭州。对此,零跑汽车回应称“不予置评”,一汽-大众方面则未予回应。
往日“学生”变身“教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达214万辆,同比增长7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为53.4万辆,同比增长160%。分析认为,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升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布局,从单纯的“产品出海”,演变为“制造出海”,如今更是开启了更新模式的探索——“技术出海”。
“与海外合资建厂最大的不同是,中国车企展现了对更大级别市场的胃口,且在合作地位上平等甚至更占优势,这样做的原因固然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但也是出于对摆脱中国市场残酷竞争的‘求生欲’。”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国内车企而言,在产能过剩、降本压力增大,再叠加头部企业的围堵下,谁都想浮出水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海外市场就成了较好选择。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对于和中国车企的技术合作也有强烈的需求。在王青看来,跨国车企之所以更愿意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展开合作,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并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因为国内车企的电池成本、市场化应用和供应链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全,制造能力也更强。他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除了在动力电池、控制系统、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充电补能这些领域比较全之外,更关键的是这些配套体系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协同创新机制,超大规模市场又可以容纳多条创新链同时存在和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和创新支撑体系基本成型,通过积极进入并参与协同创新,这些企业能为自己的全球发展和布局提供新路径和新模式。
加大研发投入 培养复合型人才
那么,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的中外车企合作会成为大势所趋吗?王青认为,中国车企“技术出口”在短期内恐怕较难成为潮流,更多的合作还是会集中在国内市场开展。在国内市场建立了合作的信任、供应链的成熟体系与模式后,才能形成对外输出的基础。
而康庄资产基金经理裘伯元则断言,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尝试和中国自主品牌合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汽车领域的新老势力达成合作,在国际车企的背书下,将有利于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产品和技术出口,从而助力自主品牌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供应链获得更明晰的全球价值。
业内人士强调,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想要继续保持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光输出技术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向欧美输出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输出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标准——这既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多年来的立身之本,亦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未来全球汽车工业中夯实比较优势基础的战略“胜负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建议,应当从加大研发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国车企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针对高端技术攻坚克难,比如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领域。同时加大提升对产业链的管控能力,提高产业链供给、消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相关的人才至关重要,这既包括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也包括新能源新技术方面的人才,当然还有“既懂市场,也懂技术”的营销人才。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优势明显,但并非没有挑战。”王青建议,接下来还需要着力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包容性,鼓励全球企业共同发展中国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共享市场发展红利。“进一步在对外合作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以‘市场换市场’,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创造条件。”王青表示,在海外布局上,中国车企还需要国家加强引导和协调,包括出海企业节奏控制、产业链协同“走出去”、合法权益保护、所在国投资风险动态评估预警等。
原标题:中国车企技术出海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