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制取的氢气向外输送,这属于氢能产业中的“任督二脉”,尤其是日益膨胀的氢需求与国内资源错配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寻求与发展大规模运氢技术是必须且一定的。
目前我国储运环节较为成熟的是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进行短距离点对多输送。以20MPa Ⅱ型碳纤维缠绕长管运输车来看,单次运氢量为550kg左右,而30MPaⅡ型碳纤维缠绕长管运输车运氢量也并未得到倍数级提升,对此也有观点称:在未来大规模运氢条件下,高压气氢储运氢方式会有些“力不从心”。
当然,随着氢能储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运方式多元化已逐步显现。但实际上,不论是更高压力的气态储运氢,还是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由于其载体容器体积的固定性,单次储运氢能力存在一定的上限。因此,利用输氢管道进行氢气输送,则被认为是运氢环节的最终目标。
1国内无标可依,输氢管道建设“无从下手”
按理来说,输氢管道可以满足长时、长距离、大规模的输氢,其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先级。但从实际来看,我国输氢管道主要以短距离厂区内自用管道为主,外部实际投用的输氢管道并不多。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痛点,除新建管道与后期维护的高昂成本外,管道输氢产业相关标准缺乏则是主要所在。
正所谓完善的标准是一项产业的基本前提,但我国并无正式出台的输氢管道标准,现行的也是主要依据欧美国家相关标准,因此国内对于管道的建设、试验、检漏乃至危机处理方案等仍处于摸索阶段。
就以近期较为火热的天然气掺氢管道技术来说,业内公认的是掺氢比例低于3%即可使用现役天然气输送管道,并不用加以改造或变动。但又有研究表明,掺氢比例提升至10%时,也基本不用对现役天然气输送管道进行改造,整体产业出现了“各说各话”的情况,到底“谁对谁错”没有准确的定论,因为在不同维度下大家都可以是对的。
此外,管道输氢到底该用普通的304不锈钢还是需要使用316不锈钢或更高级别的管材,以及输氢管道的阀门组件如何选用、增压设备的各项要求等均没有准确的依据,产业陷入一个“尴尬期”。
不过,近期六部委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其中提及要完善输氢管道建设的各项标准,这也是对于管道输氢产业发展的一大利好。
但话说回来,标准完善了,输氢管道建设就会“井喷发展”吗?
2上下游产业规模犹小,输氢管道建设成“夹心饼”
一项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前端产业发展的带动,即制氢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只有氢的产量大幅提升了,大规模的储运氢技术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就是“大马拉小车,多此一举”。
而前端氢源的降本也将拓阔终端应用市场的发展,再正向反馈至前端产业促进其进一步优化。例如终端氢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能够带动加氢站的建设,同时也将带动整体氢气需求量的增长,从而带动大规模氢能储运技术的发展,整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以当下来看,不管是制氢端还是加氢端,大多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符合管道输氢可长时稳定供氢的理念,同时当下市场盈利规模也无法全面覆盖输氢管道建设成本,因此距离管道输氢闭环大规模发展还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从总体需求量来说,交通领域的氢需求占比终归在于少数,我国氢能的应用场景还是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且由于工业领域主要还是对于纯氢有较大的需求,因此纯氢管道的建设也将在绿色化工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天然气掺氢管道在经过一定比例的掺混运输后,后端基本不会进行分离提纯,而是直接燃烧进行能量产出,其理想的终端应用主要是掺氢内燃机、掺氢燃气轮机或成为家用燃气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纯氢管道建设与天然气掺氢管道建设并不存在绝对的替代或过渡关系,反而可依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建设方式,实现更大的经济性效益。
3技术与市场互不冲突,规模化建设在于“物有所值”
从发展来看,随着整体氢能产业的发展,制氢端也好,用氢端也罢,其制约性终将会被打破,所以一项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回到产业自身。
但以实际来看,目前国内输氢管道尤其是纯氢管道建设核心部件基本采用成本高昂的进口产品,并不存在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性。
此外,输氢管道建设需要用地,因此在完成线路规划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线路征地,这本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再加上管道铺设、后期维护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输氢管道建设自身就存在难度大、工期长、投入高等难点,普通玩家根本无法入局。
因此以当下发展情形来看,建设输氢管道看起来并非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但话说回来,技术的研发本身就具有前置性,就单以管道输氢技术来看,其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与当下能否获利并不存在绝对的制约性。
业内某输氢管道建设方表示:“从产业来看,或许当下的整体产业规模并未达到必须要大规模建设输氢管道的境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去研发,不去制定相关的标准,那么到最后真到了需要发展的那一天,就真的成了‘睁眼瞎’。”
据势银能链了解,目前国内管道输氢技术已有所突破,只不过碍于没有实际可依据标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此外输氢管道建设所需管材、压缩机、管阀件、流量计、测漏仪等关键设备与核心零部件,已有多个国内厂家布局且有实际突破,进口垄断局面开始“松动”。
不过,一项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还是需要朝着商业化发展,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只有在前期不断的积累,才能实现真正的厚积薄发。
整体来说,管道输氢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这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未来导向。而在标准、政策完善的条件下,前端实现大规模制氢,终端市场规模可带动整体产业盈利,或将形成以长输氢管道为主,多种氢储运方式因地制宜、灵活互补并存的氢储运体系。
不过,管道输氢时代何时到来,并不能得出准确的定论。势银能链认为,管道输氢作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长距离、大规模运氢方式之一,尽管如今还存在经济性较差、标准不完善、建设难度大等难点,但随着产业的破局,定会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