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光伏新增装机97.16GW,光伏电站项目投资1612亿元;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9.2亿美元。海内外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光伏制造风起云涌,近万亿投向各个环节。
扩产大潮之下,央国企对于光伏制造的态度如何,有哪些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段,进展如何,央国企对于新一轮的扩产大潮,跟还是不跟。有11家央国企早已扎根光伏制造,并且主导9家上市光伏制造企业。
1
国家电投
国家电投是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的标杆。早在2011年,国家电投就布局了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多晶硅环节。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并且国家电投也是第一家完成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组件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
技术方面,国家电投也是多头布局,其旗下黄河水电的IBC电池研发转换效率突破25%,量产平均效率也达到24.5%以上,并且建设国内首条产业化IBC电池、组件生产线。同时国家电投还量产PERC、TOPCon、HJT电池。
产能方面,截止目前国家电投黄河水电0.33万吨硅料,1.2亿片硅片,1.1GW电池,625MW组件产能。
2
中节能
“六小豪门”之下的中节能在光伏制造端也有布局,其旗下上市企业中节能太阳能早在2009年布局光伏发电行业,并从事电站运营光伏制造业务。
截止2022年底,中节能拥有光伏电池产能1.5GW,组件产能3.5GW。2022年其光伏产品销售收入高达48.57亿元,占总收入的52.59%。今年2月24日,中节能太阳能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2023年,公司董事会曾提出,力争2025年组件、电池产能合计达到26GW。这几乎是一家中等光伏制造企业的产业规模。
3
中国建材
中国建材也是较早布局光伏产业的央企之一。其旗下凯盛新能与凯盛新材均为上市企业布局光伏制造端。凯盛新能即原洛阳玻璃,属于光伏玻璃领域的头部企业,截至2022年末,其光伏玻璃原片产能4650吨/日。此外还拥有34条背板生产线,合计年产量约1.8亿平方米。
凯盛新材则布局当前光伏行业紧缺的石英砂环节。据凯盛科技今年7月11日在互动平台披露,通过提纯方式置备高纯石英砂产能约5000—6000吨。
除上述材料环节之外,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建材浚鑫在全球拥有2.5GW组件产能,在国内和泰国共设有5家制造工厂。技术方面中建材在薄膜技术、TOPCon以及异质结方面均有布局。
4
中国中车
中国中车主要布局逆变器环节。其旗下企业中车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09年进军光伏逆变器市场。近年来成绩优异。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排名逆变器中标榜第三,中标8.8GW,2022年,同样排名第三,中标8.22GW。从招中标情况来看,株洲变流已进入第一梯队。
除此之外,株洲变流还掌握逆变器核心部件IGBT研发生产技术。此外,2022年中车海西州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包括14万台套光伏支架、200万块智能光伏组件。这意味着中国中车进入了光伏支架以及组件环节。
5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光伏制造端多有布局。其旗下上市企业乐凯胶片是背板领域的龙头企业,截止2022年底拥有1.4亿平米的年产能。2023年则计划将产能提升至2.2亿平米。
除此之外,航天机电作为中国航天下属上市企业,布局硅片以及组件端,拥有1GW/年硅片以及2.8GW/年组件产能。
6
其他
除上述企业之外,还有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石化、国机集团四家央企以及平煤神马与浙江能源集团布局光伏制造端
其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彩虹新能源是光伏玻璃领域的头部企业,拥有4150吨/天的光伏玻璃产能。
中国电科旗下湖南红太阳布局光伏设备以及电池、组件端。中石化则在当前紧缺的POE以及EVA材料环节布局。国机集团控股的苏美达拥有光伏组件制造产能,2022年生产270.19MW组件。
地方国企制造,浙江能源集团下浙能电力入主中来股份,该企业拥有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背板的一体化产能。平煤神马则于隆基合作布局光伏电池端,晋能控股则在异质结电池、组件端布局有年。
最新局!央国企“跟”还是“不跟”
从2022年看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端,价格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均处于近年来的价格高点,组件价格甚至一度突破2元/W。这让主导电站下游的央国企叫苦连连,许多项目因此被迫停工。
然而2023年,情势发生了大逆转,一方面产业链上游价格直线下跌,组件价格甚至跌破了1.2元/W。另外光伏制造端企业争相扩产,据统计今年1至7月,光伏制造业新签约的投资金额合计达到9596.31亿元,涉及硅料97万吨,硅片711.5GW、电池1079.5GW,组件650.3GW。如此迅猛的产能扩张,带来的后果是产能过剩,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两种局势之下,央国企对于光伏制造端的布局显得并没有那么迫切甚至有些观望。央国企的光伏布局也呈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1、为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站台
在央国企签订的许多项目之中,多数情况是与民营光伏制造企业合作。比如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与海源复材等企业合作在扬州签约电池组件项目,中国华能集团广西分公司与合肥中南光电有限公司在广西百色签约组件、逆变器、支架等制造项目;华能集团澜沧江公司与华晟新能签约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
这类项目之中,央国企多数并不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并没有实际作用,而是由合作企业主导。
2、产业配套需要
随着光伏项目资源开发权竞争日益激烈,地方政府作为项目拥有方拥有更多主动权。即便是央国企也不得不面对地方要求产业配套的需求。例如三峡集团在山西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产业配套10GW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中核集团在山西长治配套年产2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华电在湖北荆州以及洪湖市的项目多属此类。
央国企布局的这种光伏制造项目多为被动布局,许多项目在电站开发完成后,尚未上马,未来前景堪忧。
3、产业发展需要
对于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原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小平曾解释说:“参与上游制造业,完善自身光伏产业链是为了形成一个用户与制造业互相促进、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像国家电投等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本身不是为了壮大规模,也不是作为一个经营性产业来布局,而仅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光伏电站,把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产业。因此即便是中节能太阳这样的企业,规划巨大的产能,其实施进程以及结果如何都尚未可知。
4、分享产业红利
光伏制造目前是风口性行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营收与利润让许多行业垂涎。央国企同样有盈利方面的需求。然而许多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光伏制造而是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分享产业红利。
例如三峡集团、国家电投、招商局相关投资资金入股一道新能;三峡投资基金入股青海丽豪、纤纳光电;中石化投资百佳年代、亚玛顿;中建材投资华晟新能等多属于此类。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可见,央国企对于光伏制造并无强烈的需求,也无主导意愿,因此面对本轮扩产潮多选择观望,并未跟投。
写在最后
近日,国家能源旗下重庆神华薄膜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被拍卖处置的新闻,加之之前国电集团、中国铝业、江苏国信投资光伏制造端失败案例,引发产业界对于央国企是否适合布局光伏制造的争论。
诚然央国企布局光伏制造有其固有的弱点,比如经营决策不够灵活,成本控制、市场开拓等方面不具优势。但也有央企的光伏企业如中节能、中国航天、中建材等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究其原因在于产业定位以及对于行业发展规律的遵循。
除此之外,央国企对于基础材料、材料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布局同样是对于光伏产业一个重要的支撑。例如中石化布局的POE材料环节,毫无疑问有利于中国光伏胶膜企业摆脱进口材料的依赖。株洲变流在IGBT领域的突破,凯盛新材对于高纯石英砂的提炼技术,都是对中国光伏产业有益的补充。
原标题:27家央国企、2000亿投资,这一轮光伏扩产潮,央国企"跟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