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项目加速落地,装机快速提升。
政策密集发布 8月空前绝后
据CNESA统计,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1170项。仅今年上半年,270余项储能支持政策密集发布,其中国家层面政策19项,涉及储能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等各个方面。
进入8月,各省市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下发密度可谓空前绝后,特别提及配套储能设施的财政补贴、允许独立储能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等重要落地内容。
8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新疆电力市场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暂行)》,提出独立储能企业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
8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支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对配套建设储能规模在1000千瓦时以上储能设施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在广东,8月9日,佛山市工信局继《佛山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后,又制定了《佛山市促进新型储能应用扶持办法》,将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对新型储能项目提供资金扶持,聚焦多元化技术路线。
8月15日,广州市印发《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广州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到2025年达到600亿元以上,2027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广州全市在建新型储能项目11个,新型储能产业主要围绕中下游产业链集聚,同时汇集了一批电池材料和储能技术等研发平台。
紧接着8月16日,深圳市推出20项举措,加速释放民营企业发展动能,特别提到要在新型储能等新兴领域大力培育一批民营领军企业。
在浙江,8月19日,平湖市发布《关于促进平湖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指出,对投资单体容量2MWh及以上,且储能投资方在本地累计储能建设须达到5MWh及以上具有示范意义的用户侧典型场景储能项目,且全量数据接入市电力负荷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的,经备案建成投运,按不超过实际设备投资总金额的8%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限额300万元。
在贵州,8月18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贵州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函,指出参与电力市场3种交易方式分别是——独立储能(电网侧储能)交易方式、电源侧储能交易方式、用户侧储能交易方式。
贵州省近日还印发了《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提信心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建立省级支持储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研究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围绕电化学储能电池上游材料,持续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项目加速奔跑 各技术路线全面开花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氢储能等技术路线。今年以来,在政策发力的加持下,各技术路线正在全面开花,项目加速落地。
据央视网报道,8月20日我国首个由铁铬液流、飞轮、锂电三种形式组成的混合储能项目在内蒙古霍林郭勒正式投运。三种形式的储能同时投运在国内尚属首例,其目的是通过不同形式储能效果应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数据,探寻符合各地生产生活用电的储能方式。
铁-铬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利用溶解在电解液中的铁、铬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电能储存和释放,具有寿命长、响应快、成本低的特点。
飞轮储能是通过飞轮和电动机相互高速带动旋转来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具有响应快、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寿命长等技术特点。
锂电储能与手机电池原理相同,利用锂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池的充放电。
锂离子电池储能最为众所周知,但其他相对小众的储能技术路线也在快速发展中,重力储能就是其中之一。
8月1日,全球首个电网级商用重力储能电站——江苏如东重力储能示范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并网。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规模100 MWh,发电功率25 MW,由中国天楹的全资子公司江苏能楹投资,瑞士重力储能技术公司Energy Vault提供重力储能系统和技术。
重力储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海上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将重力块提升,把电能转化为势能进行存储,待用电高峰时,再将重力块放下,用重力做功发电。重力储能是一种机械式储能,兼具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拿该项目为例,一度电成本约为0.5元/KWh,使用寿命达30-35年,转化效率达83%-85%
今年以来,压缩空气储能距离大规模产业化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7月19日,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正式开工,项目采用新一代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储能功率为6万KW,储能电量为60万KWh,预计2024年建成。
技术层面,8月17日,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研发的“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顺利下线。膨胀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压缩空气储能,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压缩空气储能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
眼下,还有一个储能技术路线正在从储能赛道中的“小众”走向舞台的中央,那就是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活性物质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根据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的不同,液流电池分为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其中,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国内示范项目规模最大的液流电池技术。
7月17日,天府储能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公司联合研发制造的120kW/240k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四川德阳顺利通过并网测试。该项目在设计上采用了双方联合研发的业内最高功率等级的高性能电堆(60KW高功率),可显著降低钒电池成本,推动钒电池规模化应用。
在更为小众的“锌铁液流电池”领域,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锌铁液流电池“超G工厂”也即将面试,将于8月底陆续投产。这是国内同行业首个GW级别的锌铁液流电池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超过6GWh。
2023年可以说是液流电池爆发元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发布液流电池投产或扩产的消息;前5个月,液流电池细分赛道的融资总额已超20亿元。
今年的核心 源网侧储能与工商业储能板块
行业规模释放为产业链相关企业带来机遇,预计源网侧储能与工商业储能板块是今年投资的核心。
源网侧储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储,考虑到国内新能源装机增长、配储比例与时长增加等因素,市场蓬勃发展,有望实现高速发展,其中独立储能以配储需求为主,或将成为引领国内大储装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近期国内招标中标量持续增长,显现行业的景气趋势。储能商业模式因地制宜,重点区域独立储能理论上已具备经济性,但在实践中,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疑问,未来独立储能商业模式在各地逐一落地,将进一步刺激装机增速提升。2023年上半年实现储能项目并网的开发商超65家,其中并网项目规模超200兆瓦时的开发商共31家。并网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开发商全部为央国企。其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储能项目并网规模遥遥领先,涉及了独立式储能、可再生能源储能、用户侧储能等多个领域,项目遍布山东、宁夏、湖南、新疆、内蒙古等9个地区。民企开发商也在2023年上半年大举推进独立式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独立式储能项目投运的企业包括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国内大储市场机遇良好,重点环节参与者值得关注。其中,储能电池和PCS是产业链价值最高的两个环节,分别占系统成本的60%和15%;储能安全环节、温控和消防环节分别约占系统成本的2%~5%,板块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电池环节的国内企业竞争力强,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和全球大储市场加速发展,随着独立储能的逐步推广,具备技术和产品性能优势的企业有望获得长足竞争力。PCS环节主要参与者为光伏逆变器厂商,凭借在自身赛道的多年积累,大部分厂商向下布局系统集成环节,在大储集成赛道形成一定壁垒。目前,系统集成环节参与者众多,包括专业集成商、大功率PCS厂商、老牌电力设备厂商等。其中,拥有项目经验、PCS等核心部件自研能力的企业具备优良的竞争优势。储能温控环节包括精密温控、工业温控和汽车温控等企业,技术较为成熟。随着储能温控需求增长,加上液冷方案渗透率提升,相关企业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量。储能消防环节涉及安全问题,在储能系统中的价值量有望增加。新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于20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有望推动Pack级保护的消防方案占比进一步提升。
我国用户侧储能市场容量巨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数量众多,加之酒店、商城、宾馆等各色商业形态都有很大的储能需求。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峰谷电价差拉大,成本持续下行叠加电力交易收益提升,推动工商业侧的储能需求释放,工商业侧储能被视为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细分市场。在国内用户侧储能市场上,参与企业众多但竞争格局尚未完全打开。在户用储能赛道上,目前还有很多产品通过贴牌的形式流通上市。纵观国内,派能科技、比亚迪、华为三家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有许多光伏企业陆续进军户用储能领域,纷纷推出户用储能产品。在工商业储能赛道上,各企业的竞争壁垒尚不明显。除了一些头部企业外,大到能源电力央企、小到园区企业都开始进军工商业储能市场。此外,还涌现出许多中游的集成商和地方企业。但2022年以来新进工商业储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团队组建、产品设计和品牌宣传等阶段,尚未真正将产品推入市场。
就企业竞争力而言,从设备成本构成方面来看,电芯占比最高。目前电芯市场已经形成格局,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是第一梯队。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除电芯以外的储能系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是储能系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奇点能源、阳光电源等集成商将更具竞争力。整体而言,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各公司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新进企业可以通过融资、产品差异化开发、拓宽销售渠道和提升品牌形象等方式实现弯道超车。
原标题:政策资本双向奔赴,新型储能赛道彻底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