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码头上,不同颜色的集装箱被整齐地摞成了高高的六七层,成片的空箱堆积成为了沿途的风景。从数据上看,2023年上半年,我国出口1.6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2%。到了8月,国内出口2848.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8%。
不过,空置集装箱堆积如山的现象不仅出现洋山港,还出现在全球各大主要港口,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都共同面临着进出口疲软这一问题。
全球消费市场进入寒冬
2023年上半年,美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金额约为25.9万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9%。欧洲则受到内外多重矛盾的影响,需求持续低迷,欧盟2023年上半年进口额为2012亿欧元,同比下降22.6%,欧盟内部货物贸易额3587亿欧元,同比下降3%。
美国和欧洲这两大全球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世界主要生产国的出口持续萎缩。越南已经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出口下滑,柬埔寨7个月、韩国11个月。
中国出口持续走低不仅受到国际大气候的制约,同样受到国内的小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试图摆脱对传统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目标将新兴产业变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此外,随着诸如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崛起,分走了部分原属于中国的市场份额,而这一部分正是过去由中国掌握的低端制造业。
在国内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从过去的的“老三样”——服装、家电、家具,转变为了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新三样”可谓是应运而生。
应运而生的“新三样”
2022年全年,中国累计出口锂离子电池377269万个,同比增长了10.1%,创下了509亿美元的金额,出口金额同比增速达到了近80%。2023年1-8月,出口锂离子电池241526万个,出口金额426亿美元,单个电池价格在17.7美元左右。这些锂电池主要销往印度、德国、美国、韩国、越南等地。
据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8月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100GWh,其中33%为储能电池、67%车用动力电池。100GWh电池中的电量,足够甘肃省全社会用上将近7个月。
而全球的储能电池,大多都由中国企业生产,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以超过25GWh的储能电池产能冠绝全球,在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十名的榜单中,中国企业就有8家,其余两家分别为来自韩国的三星和LG,加起来出货量也不过6-10GWh左右。
光伏行业在外贸出口领域同样成绩斐然。
2023年1-8月,中国就出口了近3亿个的光伏组件,合计金额近400亿美元。这些组件大多被销往了荷兰、巴西、印度、比利时、西班牙等国。
中国“智造”的新能源汽车同样全球闻名,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在今年的巴黎车展上,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占据了整个会场。
今天的储能,不仅仅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新支柱,更是成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名片。
“老三样”向“新三样”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从过去的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输出便宜量大的低端商品,向出口富集智能与科技的中高端产品的过渡。
原标题:外贸寒冬,储能成为中国出口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