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光伏无论是技术、装机规模还是生产制造水平均处世界首位,产业发展正挺进“无人区”,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在10月20日于北京举办的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无人区”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新节点”主题圆桌论坛的高频词。
与会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今天中国光伏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站在新起点上,未来无论是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发展模式优化都需要自主探索,难以再找到可参考的“范本”,若要走好下一步,必须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下存在的问题。
加大规范力度应对产能过剩
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今年业内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同时部分企业和地方也出现一些盲目扩产苗头。
对此,监管层正在加大规范力度。国家能源局近日发文要求,重点整治对风电、光伏、抽水蓄能项目开展强制要求产业配套、投资落地等行为。今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
“从大的环境来讲,整治强制产业配套、规范再融资等,对控制行业的无序、非理性产能扩张是好事。”晶科能源副总裁姚峰说,资本和一些地方性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内光伏产能的不理性扩张,监管层的规范和控制举措有益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反映了市场对光伏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有适当的产能过剩,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泰新能常务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黄海燕认为,适当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进步。
在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看来,通过发展优秀产能,不断降本增效,挤出落后产能,这也是行业实现更新升级的过程。
“我们还是要看产能结构,先进的产能,市场还是紧缺的。”姚峰说。
“这一轮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同时还伴随着结构性的红利周期。”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经理朱玥认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红利期会更长一些。
行业融资环境发生变化
尽管“产能过剩”是否算“真问题”,在业内仍存争议,但“热议”本身也折射了隐忧,随之而来的是融资环境的变化。
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整个光伏行业从IPO到可转债再到定增,从资本市场融到的资金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将在今年和明年转化为产能。”朱玥说,但未来3到5年,光伏行业融资可能会大幅下降。
与会专家认为,从资本市场过多融资,会对光伏存量市场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影响存量市场下一步融资能力。未来光伏产业发展也会走向分化。
“经过这三年光伏行业的一个大周期,现在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已将光伏行业研究得非常透彻了。相信未来资本会把最优秀的公司或者说真正需要融资的公司选出来,我想这些公司也会用很好的业绩增长来回报投资者。”朱玥说。
走好国际化线路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出海”问题,是产能和融资之外,另一个关系中国光伏产业未来的问题。中国光伏产业在诞生之初,就选择了国际化路线。可以说,中国优秀光伏企业供应了全球绝大部分光伏产品。
“海外营收大概占我们公司总营收的6到7成。”姚峰说,“我们认为光伏企业出海是必然趋势。”
与会专家认为,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海外市场的增量是确定且可观的。但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绿色贸易壁垒增加,也给光伏产业海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黄海燕认为,下一步,中国光伏企业要从中国制造、全球销售,逐步转变为全球制造、全球销售,提升全球产能布局能力,建立全球产业链溯源体系,加快向绿色低碳制造转型,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此外,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关乎光伏企业的生死。与会业内专家判断,未来光伏技术路线的发展将走向多元化。光伏企业应把握“降低度电成本”这个关键,立足用户需求,找准技术路线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对产业技术发展做好跟踪研究,做好技术储备,以最大程度赢得发展空间。
原标题:挺进"无人区",中国光伏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