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女士则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超快充更符合她的需求,“其实和手机快充一样,纯电动汽车即便是续航里程长但也会焦虑,上高速、开空调都会加快掉电;但超快充可以弥补续航焦虑。”
2023年上半年,“满电续航千公里”成为车企热点,极氪、埃安、蔚来、特斯拉等都出现了续航可达一千公里的纯电车型,小米、一汽、东风、沃尔沃也放出消息,聚焦千公里续航技术。
到2023年下半年,“充电一秒一公里”霸榜汽车圈头条,华为、特斯拉、小鹏、蔚来等纷纷布局超充站,宁德时代也发布超充电池。超充技术成为了当下热点。
长续航解决续航焦虑但遇到瓶颈
尹女士一直认为续航里程最重要。她向记者分享了一段经历,“曾经有一次开纯电车走错路,剩余电量不多感到焦虑,最后找了好几个地方才充上电。”尹女士表示,当时就在想,如果续航里程多一点,就可以不用辛苦找充电桩。
今年以来,多家动力电池企业推出长续航电池,其能量密度也有所提高。如在宁德时代总部完成交付的极氪001千里续航套装搭载麒麟电池,麒麟电池配用三元电芯能量密度为255Wh/kg,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为160Wh/kg;巨湾技研也发布全新自研续航千公里的凤凰电池,能量密度为260Wh/kg;国轩高科发布续航可达1000公里的磷酸锰铁锂LMFP体系的启晨电池,其电芯容量为223Ah,质量能量密度为240Wh/kg,统能量密度为190Wh/kg。
然而一些车企有不同看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曾在业绩沟通会上表示:“公司目前没有推出1000公里续航电动汽车的计划。在电池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高续航的电动汽车需要搭载更重的电池,为此要搭配极高成本的、更轻的车身,整车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马斯克也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单纯增加续航需要携带更重的电池,会让加速、操控性、效率变得更差。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加,电池的重量和体积也会增加,导致车辆的能耗增加,里程的边际效应降低;电池扩容还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和充电时间的延长,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补充表示,电池扩充也会受到物理结构的限制,同时随着电量增大,电池的充电时间也会变长。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对记者表示,要不断用磷酸锰铁锂、负电极技术、双层涂布技术等新的技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此外他也认为800V高压快充是未来的主要趋势。
超快充解决补能焦虑同样面临问题
车企加速布局高压快充。
6月,深圳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华为数字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液冷超充终端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大输出电流达600安,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9月8日,特斯拉宣布,已在全球部署超过5万个超级充电桩,超充桩可以在15分钟内增加200英里的续航里程。目前,蔚来在全国已建设1707座超充站、8216根超充桩。理想汽车今年将完成超过300个高速超充站的建设,2025年,理想汽车将完成建设超充站超3000座。小鹏汽车也宣布第233座S4小鹏超快充站落地福建漳州,完成全国100座城市超快充站点覆盖。
9月,创维汽车发布了800V充电技术,可实现充电8分钟续航400公里;包括保时捷、奥迪、玛莎拉蒂、起亚、现代、比亚迪、吉利、长城等20多家汽车品牌已推出或确定推出800V系统。
不过,从超快充角度而言,同样存在难题。张孝荣表示,大功率充电桩的普及难度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成本问题,建设大量的充电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同时还需要解决电力供应、土地使用等问题;此外,大功率充电桩的技术标准和兼容性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大功率快充对于车辆的电池模组设计、电池冷却系统以及电芯材料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技术进一步突破。”袁帅表示,“其次,匹配超大功率快充,会导致车辆成本大幅上升;再者,大功率充电桩对于电网和电池都具有一定的考虑,如电网是否能正常运转,是否会影响电池的还原能力等都需要考虑。”
实际上,对于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焦虑,国轩高科国际业务板块执行总裁程骞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在的电动汽车基本上设计续航里程就在600公里上下,然后再配合快充模式,基本上就能解决用户的焦虑。
扩充电池容量与超快充电未来或将并存
张孝荣表示,实际上,电池扩容与高压快充未来可能会同时进行,其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尽管这两种路线都存在一定的瓶颈,但不能否认其各自具有的优势。张孝荣分析称“扩电池容量和超快充电这两种思路各有优劣。扩电池容量可以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但是会增加车辆的重量和成本,同时充电时间也会延长;快充电可以缩短充电时间,但是会对电池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也需要建设大量的充电基础设施。”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都会有更多的技术突破,扩电容和超快充电两种思路可能会同时进行,因为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袁帅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也要考虑到实际的应用情况。
原标题:长续航还是快充电?新能源汽车能否“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