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光伏这锅热粥,会被熬糊吗?
日期:2023-10-2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chenglingya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到了一个谁都看不懂的行情,大家都觉得行业过剩,但看实际上扯着嗓子喊过剩的,扩产最积极。

站在外面看里面,就像在看一个茧,层层信息将行业真实情况裹了一圈又一圈,以至于,谁都不知道里面飞出来的会是只蝴蝶还是臭虫。

而今天,这个茧,被横店东磁撕开了一个口子。

10月23日晚间,横店东磁公布了近期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信息很多,但都没这句话重要:“(公司)年初原先预计今年 8-9GW 出货目标,目前预计全年出货会适当下修至约 7GW”。

而这句话,在笔者看来,恰恰传递了一个信号,一个糟糕的信号——行业几百吉瓦产能繁荣的背后,隐藏的危机正在从二三线企业爆发,光伏这锅热粥,正在被熬糊。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这几点:

1. 行业加速分化

一线的“饕餮盛宴”,二三线的无声抗议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说这种话,实际上行业加速分化从去年产能大扩产就已经开始了。

一线企业有资金的率先扩产,没资金的通过品牌优势在资本市场上也能融到钱扩产。二三线相比下,资金和融资能力大多无法与一线相比,在起跑线上就被落下一大截。

经过行业一年的扩张,产能过剩成了既定现实。到今年年底,仅晶科、隆基、天合、晶澳、阿特斯5家公司产能就将突破480GW,占据了全国近6成产能。

加之此前受光伏造富潮吸引而跨行进入的企业,相当于,余下超9成的企业仅占据了不到四成的产能。
扩产扩出了什么呢?扩出了一线的盛宴,二三线的寂寞,这点,笔者将以出货量进行举证。

统计数据显示,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等一线企业在2022年组件出货量分别为44.76GW、44.33GW、43.09GW、38.78GW、21GW。

到了2023年,这个量预计提升到85GW、70-75GW、65-70GW、60-65GW、30-35GW,同比增长均超30%甚至翻倍。

这当中,晶科、天合甚至还在中报时期宣布上调出货目标。

一线企业在大块吃肉,二三线企业在做什么?他们开始沉默。

仅出货量上,一线和二三线之间就出现了巨大断层。一道新能、横店东磁预计2023年组件出货量分别为15-20GW、9GW;尚德电力、协鑫集成、亿晶光电等企业并未公布,但上半年出货量仅为6GW、5GW、2.3-2.5GW,从该数据看,全年出货量也不会超过20GW。

在出货量这个关键数据上,一线和二三线之间的裂隙就够再塞得下“不止一个二三线”。

这意味着,一线企业通过产能扩产分走了大部分的羹汤,后面的企业将面临更加有限市场,更剧烈的竞争。

2. 平价光伏时代下,产业或正在付出不可逆的代价

从2018年531新政拉开平价光伏时代序幕开始,光伏终端产品组件价格就一路走低。诚然这完全符合商业发展规律,但从最近的趋势看,却隐隐出现失控苗头。

10月18日,华电集团2023年度第三批组件集中采购项目开标,开出了个历史性的低价——0.993元/瓦。两天后的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上,隆基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指出,价格下跌已经形成恐慌现象。光伏组件的产品价格本身已经非常低,如果跌破一元,意味着完全跌破了成本价。

组件如此,去年利润榜排老二的硅片也是如此,10月17日,硅业分会宣布当周各型号单晶硅片行业均价再度下跌,已处于绝大多数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部分技术工艺落后非硅成本偏高的企业已经亏损。

这种跌价趋势已经完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正常情况下,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创新获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也将吸引企业不断加入创新行列,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降本增效,对外呈现的结果就是产品价格的下降。

但现在的趋势则完全相反,产品价格的下跌速度已经远超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速度,所以导致了当前产品价格跌破大部分企业成本底线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一体化布局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成本控制、规模化优势以及多业务发展扛住产品过渡跌价带来的后果,但对于实力稍弱的二三线企业而言,短时间尚能承受,长期下去只余停产一条路,这不过是时间问题。

说到这,或许有人已经意识到,造成当前的局面似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真凶”,头部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追逐最大化的生产、销售,这并没有错。二三线企业为了守住市场份额,拼上了本就不占优势的成本,值得被同情、理解。但笔者想说的是,不值得被理解、被接受的是当前业内被推崇的风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一、 产能并不过剩。

产能过剩是事实,但不过剩是“相对”的,这话确实不错,先进产能永远处于不足状态,毕竟一旦目前的TOPCon 已经发展到2021年的PERC的状态了,那先进产能一定会变成HJT、BC或者钙钛矿等。

而目前一些企业通过自身在宣传方面的优势,不断渲染产能不过剩,这实际上是在拿常理掩盖当下最真实且最需要被正视的问题,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年轻人在未来基本能实现衣食无忧,但并不能拿未来好梦来掩盖当下他即将流落街头的现状。

产能过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垄断能力”并攥着“先进产能”的企业过于渲染“不过剩”的论调,麻痹了行业内外的警惕性,居心何在?

二、 融资乱象。

9月底,通威因公司价值被低估终止了200亿的定增。10月,协鑫集成以高达8%的可转债利率接受了两家公司4.3亿的可转债资金支持。在笔者看来,光伏目前的融资困境与此前行业无节制的融资透支了行业信用有关。高频率、大规模融资、A拆A等现象已见怪不怪。

不融资就是落后,不扩产就要挨打。这其中还都是大企业率先带头,晶澳科技、弘元绿能年年进行几十亿的融资,隆基、通威一定增就是200亿,TCL中环138亿定增,深交所问了两遍,给出的原因都离不开“行业趋势”。

大规模融资带来的大规模扩产,大规模扩产又带崩了光伏企业股价,透支了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企业融资渠道缩窄,一线企业尚能靠自身资金推进业务,但资金实力相对弱的二三线企业却承担了这份后果。

三、 混乱的市场。

2022年底,媒体就报道说组件价格处于混乱报价的状态,如今10个月过去了,依旧还是混乱状态,唯一不同是,在更低的价格区间内混乱。

今年下半年以来,无论国内还是欧洲市场,行业洗牌、企业破产潮开始被频繁提及,但与这种衰退情况对应的是,直到昨天,行业都还在强调“2030年或更快的期限内,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量将达到T瓦(1000GW)级别。”

那么对于一个产能还未走到顶峰的行业来说,出现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警惕吗——一方面,业界普遍认为在未来3-5年内,行业仍将以至少每年25%-30%的增长率扩大市场空间;另一方面,60%-70%的企业又都将在这个时间内被淘汰,这其中惨的只是几个企业?

笔者认为,那将会是整个行业的巨大倒退,试问,30%行业增长率带来的需求又该由谁支撑,这不是几十吉瓦的小数,而是T瓦时代的较量。

写在最后

过拉低行业平均利润,让少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方式,没有赢家。

光伏这个茧,需要透明,需求行业齐心。 

原标题:光伏这锅热粥,会被熬糊吗?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数字新能源DNE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