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首款325Ah储能电池产品顺利下线,将增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成都制造强市战略提供强力支撑。
据成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7月四川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规模达98.7亿元,同比增长73.4%。从产量看,上半年成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4.7%、27.7%,锂电池产量增长近三倍。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剑指中国“绿氢之都”……在绿色新能源领域的蓝海,成都正在全新赛道上持续释放绿色动能。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5万辆
截至今年9月,成都汽车保有量超630万辆,跃居“全国汽车第一城”。
据了解,截至2023年8月底,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5万辆。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末举行的成都车展上,共产生订单35028台,成交金额达60.87亿元。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才刚拉开序幕,给成都本土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智谷趋势合伙人黄汉城指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成都新能源汽车的数据亦十分亮眼。
近年来,在四川省市区三级合力推动下,成都的汽车产业加快电动化转型,推出帝豪、领克、极氪、枫叶、沃尔沃、富康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和车型百余款,实现了乘用车、客车、货车、专用车全覆盖。2023年上半年,成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2.10万辆、同比增长40.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达1.98万辆、占新能源总产量的94%。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后,成都加速相关配套。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成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3.4万个、充换电站3000座,既有居民小区充电桩“统建统管,有序充电”试点覆盖小区1100余个,建成综合能源示范站18座、“光储充放”一体站5座,还开展了智慧灯杆、伴随和应急充换电保障、智慧能源网、V2G等试点。不仅如此,成都还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338公里,建设网联与感知覆盖路口180个,投用C-V2X公共领域车辆超3000辆。
今年6月16日,成都发布《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提出对整车企业最高奖励5000万元。6月25日,成都发布《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3160座,充电桩不少于17万个,换电站450座,建成充换电设施功率不低于376万千瓦。
作为一家成都老牌经销商集团,启阳汽车集团总裁陈斌注意到,新能源汽车正在以强劲的速度渗透到汽车行业中,目前在成都汽车市场的渗透率超过35%。作为在成都扎根多年的汽车服务企业,陈斌表示集团目前也在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代理和合作。
在成都龙泉驿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车出口业务在持续增长。“我们坚持油电同步,1-7月出口同比增长153%。”成都大运汽车党委书记谢平介绍,公司目前形成了“商用车+乘用车”两大类新能源车矩阵,产品覆盖轻、中、重型,可满足城市、城乡、城际用车需求。
紧抓新能源转型升级机遇,抢占智能网联风口,一直以来成都不断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建圈强链。
2022年,新签约吉利控股集团新能源项目、司凯奇全球总部项目、中车绿色智能网联交通产业园项目等产业链重大项目55个,总投资1543亿元。先后招引德赛西威成都研发中心、高通汽车芯片研发中心、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立的车载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沃尔沃、神龙、一汽大众等企业投放新能源车型,加大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力度,积极丰富产业生态场景,深化整车配套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光伏电池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不光是汽车制造产业,从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成都动力电池及新型储能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锂电池产量增长近三倍。
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走进多家企业,绿色动能滚滚而来。
作为外贸“新三样”的代表,成都的光伏产品主要来自通威太阳能和成都中建材。今年上半年,通威太阳能电池出口订单总金额达33亿元,涵盖了成都金堂及双流基地生产的产品。
“产线24小时运转,公司目前‘两班倒’作业,每天下线1500片发电玻璃。”成都中建材总经理潘锦功说,今年以来海外订单增长,公司一直处于满产状态,自动化产线每天可下线1500片发电玻璃产品,出口至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作为绿色能源建材应用在建筑幕墙上。据他介绍,产品的颜色、透光度、尺寸、结构等都可以实现定制。
凯迈新能源的锂电池产品主要用于电动公交车、物流车、工程设备、机场地面服务设备、储能等领域。企业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PACK产线,6分钟实现1个标准模组下线,25分钟实现1个标准电池包下线。该公司核心业务中,海外订单已超国内订单。据凯迈新能源总经理张璐介绍,今年3月在新加坡的国际航空展参展现场,企业敲定上亿元海外订单,年初至今出口业务每月实现增长。
10月25日,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首款325Ah储能电池产品顺利下线。本次下线的325Ah储能电池为蜂巢能源明星产品,也是该公司首款短刀飞叠储能电池,其厚度仅为传统储能电芯厚度的三分之一,电芯实现了极片与隔膜完全复合,保证了正负极反应界面的一致性。
据了解,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项目计划投资220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116亿元,设计产能约31.5GWh,项目锚定蜂巢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打造铁锂短刀电池超级工厂和区域协作标杆。
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将加快提升成都东部新区产业能级,有效带动上下游关键材料及零部件企业快速聚集,增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成都制造强市战略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
在长久以来的能源发展历史里,氢能一直是个“小透明”,而在“双碳”目标下,由化石燃料制取的“灰氢”,正逐渐被由风、光等清洁能源制取的“绿氢”代替,绿氢也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2022年以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对于这一潜在“蓝海”,成都也加快布局。在产业规划布局中,成都提出,要加快氢能推广应用,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滔认为,氢能源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燃料电池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能则是一个具备万亿元级市场规模潜力的产业。
对于潜在的万亿“蓝海”,相关统计显示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发布了氢能相关战略,并将绿氢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国内,已有30个省份将氢能产业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成都也高度重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来密集出台系列支持政策,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着力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
建设绿氢之都,在业内人士看来,成都该如何发力?
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章发现,围绕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和氢能供应两大主线,针对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电解水制氢装备、氢能储运装备、氢能终端应用、氢能装备检测认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成都市目前已经聚集了东方氢能等国内外知名骨干企业,覆盖了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整车整机、检测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了以郫都区、彭州市、龙泉驿区为氢能产业主要承载地的发展格局。
张章认为,成都应当进一步加大燃料电池汽车支持力度,持续支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同时,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加强制、储、运、加、用各环节龙头企业及特色企业招引培育,补链强链健全产业生态。
原标题:成都新能源产业持续释放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