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乡,诞生了我国第一座光伏电站。园子乡光伏电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照明和通讯的用电问题,也为我国利用太阳能解决边远无电地区供电,提供了成功借鉴。截至目前,该电站已安全稳定运行了40年,远远超出了光伏电站的一般使用寿命——25年。通过这座见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的“活化石”,让大众看到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构建,光伏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其中,光伏发电装机5.21亿千瓦。由于光伏产品多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往往气候干燥、风沙大,对光伏产品的使用期限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其能否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经久耐用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2023年10月,老光伏电站运行40年后,由隆基绿能、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与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国光伏四十年”探访中国现存最老光伏电站主题活动,在电站所在地——甘肃兰州榆中县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举行。在对话环节,来自光伏产业不同环节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以老电站超长运行为启示,共同探讨了产品质量在光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光伏产品的质量,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的生活品质。通过技术创新对于光伏产品进行质量的提升,是业内的共识。“高质量、低成本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技术创新是实现的唯一路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特别顾问李宝山说。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辉认为,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通过技术创新牢牢掌握未来光伏电站关于质保期、质量、技术专利等一系列标准的制定,让中国光伏企业开拓新局面。
“光伏产品要依靠创新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效率,让高质量的分布式光伏产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赢得更加广泛的使用。”兰州大学校长助理、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贺德衍表达了他对光伏行业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老百姓对于电的渴望,对于新技术、新东西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电站能够满足30到40年的稳定运行,其中的光伏组件、逆变器甚至是一个接头的作用都非常大,要充分考虑到光伏产品在使用中的可控性、稳定性。”甘肃省新能源协会会长李世民认为。
甘肃东能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泓锴从光伏产品面向市场最后一环的角度,认为质量与成本是光伏产业所看中的。“现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崛起,确实为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之前的多晶到现在的单晶,比如隆基绿能推出的Hi-MO X6组件,对于北方用电环境来说,可以节省不少费用。”
一句句话语透露着他们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希冀,通过园子乡的这座10kW光伏电站,四十年前让偏远的小岔村130户居民第一次用上电,成为光伏造福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案例,四十年后激起了在场光伏人的进一步思考。光伏如今已成为又一张中国名片,一代又一代光伏人不懈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绿色能源的力量。(张昊哲)
原标题:中国光伏:园子乡电站运行四十年的质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