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光伏行业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和迅猛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光伏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光伏企业必须具备一些关键能力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在这场淘汰赛中,那些能够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成本、打造强大品牌形象并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光伏企业将有更大的机会脱颖而出。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具备全面的战略眼光、灵活的运营管理以及强大的执行力。最终,谁能在淘汰赛中“剩者为王”将取决于这些关键能力的综合实力。
1、产能严重过剩
已透支到2030年
近几年,光伏企业受益于技术突破,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从数据来看,2016年至2020年,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均超过十倍。
强劲的赚钱效应吸引大量资本进入,推动光伏行业产能扩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这一年:A股和H股上市光伏企业所使用的权益融资工具,涉及项目多达51个,募资总额超1161亿元。
不仅如此,光伏企业的产能扩张,绝非只是企业固守主业的专业化扩张,为了不在产业链利润分配过程中——比如上游硅料和硅片赚的盆满钵满时,下游电池和组件可能亏损连连——受制于人,尽可能的弱化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光伏企业还纷纷推行一体化战略,即硅片、电池、组件于一身,有的甚至硅料都做。
例如,2012年晶澳科技的合肥3GW一体化基地投产,标志其正式转型一体化光伏企业。22 年底公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40/ 40/ 50GW,是光伏组件龙头企业之一。
再如2014年确立一体化战略的隆基股份,当年营业收入全部来源于硅片。然而到了2022年,隆基股份营收构成中组件和电池收入占比65.8%、硅片即硅棒收入占比29.6%。
时至今日,光伏头部企业——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都在走一体化路线,硅片弱的补硅片,电池弱的补电池。
行业高度景气,资本跑步入场,叠加企业一体化战略,破坏了产业的供需平衡,将光伏行业推向产能严重过剩的“深渊”。
具体过剩情况如下:
2022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230GW(CPIA数据),全行业硅片产能超过470GW,超出需求1倍;
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330GW(CPIA预测),而全行业硅片产能在700GW左右,超出需求1.1倍;
2030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516GW(CPIA预测)——也就是说2023年的产能够用到2030年,还超出36%。
2、驶入无人区
中国企业将引领技术革新
当前,光伏主流电池技术正在由P型向N型转变,N型技术主要包括TOPCon、HJT等。此外,BC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也可以与不同电池技术结合生产出不同的BC电池。目前,N型TOPCon是大多数企业的投产方向,部分企业选择HJT路线,而光伏龙头隆基绿能(24.700, -0.85, -3.33%)在不久前宣布押注BC技术,给技术路线之争又带来新的变数。
朱玥表示,中国光伏企业曾经都是抄国外技术给出的优秀范文,差别不大,也因此很容易过剩。但现在,这些企业已经在引领技术变革,在“如何降低度电成本”这个命题下,不同企业会交出不一样的答卷,而在此轮过剩中,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红利期会更长一些。
朱玥坦言,现阶段自己更看好TOPCon技术,但他同时强调,虽然很多企业在做TOPCon,但在成本、转化效率、良率等指标上有所差异,明年这个差异将凸显出来,届时市场会更清晰地意识到TOPCon内部也是有差别的。
他认为,BC和HJT等技术也有发展空间,但无论如何,对于客户而言,度电成本是最关键的考虑因素,也是检验技术路线的最终标准。
光伏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押错技术路线。晶科是TOPCon技术的领头羊,正泰新能也主要投向TOPCon技术。姚峰表示,晶科在各技术路线上均有储备,但最终从客户需求出发,综合最大化规模、效益,实现商业化量产等角度选择TOPCon。而谁对谁错,最终还是要看市场数据表现。
黄海燕认为,各种N型技术都有其优势,但如果要规模化、市场化,还是要综合考虑性价比。按照自家实验室及综合了解的数据,正泰新能认为,未来3到5年,TOPCon的性价比更高。
东方日升则是HJT技术的引领者。庄英宏表示,HJT技术也有很多优点,东方日升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优势,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技术,希望能够成为HJT领域的龙头。
3、谁能“剩者为王”
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环境,光伏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谁能在淘汰赛中“剩者为王”?与会嘉宾就此展开讨论。
姚峰指出,光伏企业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能力:其一,技术是否领先;其二,生产制造及运营能力是否够强;第三,是否具备较强的营销基础。
姚峰解释道,技术能力是基础,但有些企业技术很好,良率上不去,也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此外,光伏需求具有周期性,一个月满产意义不大,必须全年满产,且整个供应链制造端要协同配合,还要有足够的营销能力去消化这些产能。“行业现在有个悖论,如果产能比较小,意味着生产制造成本比较高,缺乏竞争性,但如果产能较大,又需要每月均衡地将这些产能填满,难度较大。”姚峰认为,技术、生产、营销三个能力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庄英宏则提到,东方日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除一体化外,还布局储能业务,实现了相关多元化,此外,公司还有一些横向多元化业务,当行业出现风险时,东方日升可以结合兄弟公司去做调整,让自己能够顺势活下去。
朱玥认为,光伏产业链涉及到很多环节,偏大宗品的环节核心是比拼成本,而终端组件环节,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对于技术方向的把握,未来组件出货量数据将逐渐印证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结果。此外,对于大公司而言,供应链整合能力、集团整体作战的能力将愈发重要。
最后,黄海燕和朱玥均强调,现金流是当前光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具备自身造血能力。
原标题:光伏淘汰赛不可避免,谁能在赛中“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