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光伏发电已迈入跃升式发展新阶段,但今年以来,行业面临的产能供需失衡、低价中标、功率虚高、新型贸易壁垒等挑战不断。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就光伏产能问题进行回应时指出,当前光伏行业产能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发展正常范围。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引导合理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开发中,“低价中标”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从地方政府、投资开发企业到制造企业成本压力的层层传导。“地方上建设百万千瓦级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经常对投资开发企业提出一些附加条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表示,由于国土空间管理越来越严格,很多项目把生态治理和治沙作为项目开发的附加条件,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低价中标”也与开发企业本身的招标机制有关。光伏领域很多大项目是央企国企在主导,因为考虑合规的问题,都优先考虑成本。制造业企业如果不按照低价竞标就会出局。
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跌破每瓦1元。一些企业为了降本,会在硅片厚度以及各类辅材上偷工减料,产品质量、履约率和企业不可预知的其他风险,最终会给光伏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光伏制造业领域“功率虚标”现象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隐患。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新能源研究室主任江华指出,近期国内不同企业争相发布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但从检测结果来看,部分数值不符合基本物理规律,数据也不能经多家机构复现。这会给行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江华透露,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下,近期正组织业内企业签署《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旨在促进面向新型组件的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的统一。
国际市场上的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也给我国光伏行业带来新的挑战。江华表示,现在西方知识产权诉讼、碳足迹等压制中国光伏产品的方式更加复杂。他还指出,目前,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构建本土供应链。在政策引导下,其光伏产能扩张持续推进,一旦国外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就会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更多“打压”,需要格外加以应对。
国内隐忧与国外挑战叠加,或将给光伏产业带来较大冲击。如果在西方国家加大力度支持本土光伏产业的同时,我国企业竞争加剧,只会持续削弱光伏产业竞争优势。
行业人士建议,为解决“低价中标”问题,可在招标中设置“最低限价”相关要求,对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予以废标认定。目前已有部分央企在招标中采取“合理靶心价”制度,去掉最高价、最低价,取中间的“靶心价”,可考虑在政策层面进行推广。
此外,光伏产品的质量与创新,仍是行业永恒的主题。要持续鼓励创新,树立正确的导向,推动行业企业不断提升电池转换效率,让光伏行业竞争回归技术发展的主赛道。
原标题:巩固光伏产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