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全法表示,随着退役光伏组件的装机量逐年增加,按照晶硅光伏组件的25年寿命计算,预计到2050年退役光伏组件的总量将达到约2000万吨,退役光伏组件市场的“战国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当前我国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技术、标准、环保、经济性等诸多难题,且多数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循环处理能力有限。
退役光伏组件资源化利用市场巨大,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万千瓦,同比增长234%,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72亿千瓦,分布式光伏1.98亿千瓦。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光伏的组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般是25至30年,中国首次大规模投产的光伏至今已有十余年。因此随着光伏大规模应用,退役光伏组件也成社会讨论的焦点。
今年8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部署从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方面构建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体系,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面对近在眼前的设备集中退役,目前业内对于如何处置风电、光伏退役设备仍无最佳可行技术,相关回收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参与意愿低,创新研究和应用跟不上。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可工业化的、成熟的技术路线。主流的火法和化学法各有利弊,存在二次污染和成本的问题。
除了技术层面,退役光伏组件行业面临的难题还存在商业化发展障碍。周全法认为,退役光伏组件的市场规模很大,但回收的经济性目前尚不理想。周全法指出,“企业如果想要介入这一行业,必须及早布局。”
规范建设:技术、市场“两手抓”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大量新装机上马的同时,又有大量旧设备下马,在没有成熟回收方案的背景下,潜藏的环保隐患非常大。
据了解,我国早期退役的风电、光伏设备多分布在偏远地区,且较为分散,一些地区简单露天堆放、填埋或焚烧处置退役设备,不仅占用土地,还将导致环境污染。建立退役设备监管以及支持引导政策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建议,首先要建立并完善风电和光伏回收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鼓励和支持回收利用跨区域合作和技术交流。
“光伏组件在回收利用时应充分考虑环保问题,避免一些企业仅把有价值的设备如接线盒、铝边框等部件拆掉,而对其他部件直接焚烧或随意掩埋,导致空气、土壤污染。”一位业内人士说,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加大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增加激励性税收政策,保护新技术及工艺的知识产权,让光伏组件处置更规范、更科学、更环保。
对于退役风电机组,可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奖励实施或满足绿色供应要求的企业;同时,由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共同商讨建立回收标准,由权威产品检测机构进行质量认证和追踪。
此外,需分类明确产业链各环节主体责任,系统构建清晰的协同发展格局。围绕光伏、风电和储能装备,尽快划分政府、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回收利用企业各自的责任,形成责任清晰、协同融合的长效机制与有机责任链条,合理界定报废与处置环节、回收与再利用环节权责边界。
大量旧设备退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发展机遇。张建红认为,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专业公司进行退役风电、光伏的回收与处置。同时,还需加强资源化后再生产品的市场消费引导。如果不能形成市场,前端的再生利用就难以持续。
“市场层面要创新商业模式,打通回收利用‘最后一公里’。”张建红建议,首先要创新管理方式,将其回收利用同时纳入新能源产业体系和工业固废再生利用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构建回收利用网络;其次要创新价费机制,将回收处置成本传导至产业链各环节,按照成本结构、规模等收取相应费用,专项用于退役设备回收与处置的补贴;再次,创新投融资模式,可建立退役风电、光伏组件回收利用产业基金,对接资本市场;最后,创新交易方式,鼓励产业链链长、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共同搭建政策、信息、技术等市场交易共享平台,活跃交易市场。
原标题:光伏组件退役潮来临!技术、市场跟不上,光伏设备退役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