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有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据阿里司法拍卖网信息显示,1月9日,海润光伏全资子公司海润上海旗下多个资产八折降价拍卖已经再次流拍,距离首次拍卖流拍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光伏巨头,现如今沦落到被拍卖无人问津的地步,繁华落尽一场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资产八折拍卖仍无人问津
据了解,1月8日,海润光伏旗下海润上海持有的海润上海应收账款、合肥海润电力科技15%股权、海润太阳能科技10%股权以及精河县海鑫光伏50%股权等均启动二次拍卖程序。
然而,经过一天的竞价,截止1月9日拍卖结束,上述四项资产均因无人出价最终流拍。而在大约一个月前,上述资产曾于2023年12月13日进行了首次拍卖,但因无人出价后以流拍告终。
与前次相比,本次拍卖的海润上海持有的各项股权资产,其价格全部以“八折”出售。其中,价格最高的海润上海账面应收款余额,前次拍卖价约为1亿元,本次则标价为8020.4123万元。即便如此,仍无人竞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海润太阳能科技持股10%的股东之一合肥海润曾先后多次甩卖两合资公司共计25%股权。
其中,海润太阳能科技10%股权拍卖最终于2021年3月以3140元成交,海润太阳能实业投资15%股权最终于2023年7月以成交价7.15万元成交,不足4500万元评估价格的0.2%。
昔日光伏巨头的陨落
资料显示,海润光伏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为47.2亿元,是我国最早的光伏企业之一,曾在江苏、安徽和云南等三省布局六大生产基地,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等光伏主产业链各大环节。
早在2012年2月,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并迅速成为国内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
到2013年,在资金链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海润光伏试图通过规模扩张换取加速发展,仍大举投资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此时,该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当年净利润亏损超过2亿元。
2014年6月,海润光伏策划近两年的38亿元定增方案获得证监会通过。
然而,随着其战略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叠加大股东一系列“骚操作”的反复折腾,该公司很快陷入危机。当年净利润亏损超过9亿元。
2015年1月,已经带帽ST的海润光伏抛出了“10转增20”的利润分配方案,随后大股东趁机减持套现近7亿元。而事实上,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的5个月时间里,该公司前三大股东九润管业、紫金电子和杨怀进已大举减持,共计套现近26亿元。
2015年底,因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引发投资者损失,海润核心人物杨怀进辞去董事长、总裁等职务。
其后,“华君系”领头人孟广宝入主。然而,孟广宝的一番折腾,让海润光伏加速了衰落。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及“掏空海润”等多项指控,孟广宝于2017年7月递交了辞呈。
在2016-2018年,海润光伏净利润分别亏损13.13亿元、24.36亿元、37.37亿元,仅这三年已经累计亏损74.86亿元;早已资不抵债,负债累累。
2018年2月,*ST海润正式停牌。同年,该公司资金链断裂,其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至2019年3月末,海润光伏的负债高达95.28亿元,净资产为-28.35亿元;该公司旗下核心子公司相继破产。
2019年5月,*ST海润复牌,进入退市整理期。同年7月,海润光伏终止上市,成为A股首家退市光伏企业。
2021年7月,退到新三板的海润光伏被江阴市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实施破产清算。
兴衰大轮回,光伏历史重演?
不得不说,海润光伏的破产,令人遗憾。然而这座大厦的崩塌,也为国内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
由兴到盛、由盛转衰。在光伏行业的历史进程中,也并非只有海润光伏一家经历了这一盛衰周期律,曾经的赛维、尚德等亦有同样的遭遇。
然而,世事无常终有定,历史的周期性轮回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而光伏行业也并不例外。
近年来,在光伏行业高景气度之下,各大光伏企业大举扩产,跨界企业蜂拥而至,以致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卷化日益严峻。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现如今,价格战的硝烟笼罩着整个光伏行业,主产业链的产品价格已经逼近成本极限。龙头企业依靠一体化产能降低成本,维持基本的利润;不少二三线企业已经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而实际上,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浪潮下,国内光伏行业已经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减产、降低开工率的现象,其中不乏一些行业龙头企业。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是,则光伏行业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兴衰大轮回,而这终究不是光伏行业竞争最终的“归宿”,毕竟十年前产能过剩带来的“光伏寒冬”,依稀就在眼前。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当下的中国光伏,更需要一些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冷思考。
原标题:又一次流拍!昔日光伏巨头为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