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平均寿命通常为5—8年,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首批大规模动力电池进入淘汰期,电池退役量增长提速有望缓解行业“僧多粥少”局面,不过疏通正规渠道、强化主体责任等还需进一步落实。
缓解资源紧缺并推动降本
电池回收是实现电池绿色低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据了解,退役动力电池利用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形式。其中,退役的三元锂电池随循环次数增多,容量呈快速衰减趋势,而且安全性相对较差,所以一般会对其进行破碎、拆解和冶炼等处理,实现镍、钴、锰、锂等资源的再生利用;退役的磷酸铁锂电池仍具有较好的循环性和安全性,因此先对其进行梯次利用,再进行再生利用。
从全球范围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指出,世界电动汽车报废数量将从2025年的56万辆增至2040年的4227万辆,全球废电池再利用市场预计2030年将增长到70万亿韩元(1韩元约合0.0054元人民币),2040年将增至230万亿韩元,2050年将增至600万亿韩元。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回收利用废旧电池是目前弥补上述紧缺矿产缺口并缓解对外依赖、实现电池降本的方式之一。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2023》显示,我国镍、钴、锂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全球占比较低,属于紧缺矿产。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生产的锂电池量占全球的将近70%,但相关资源的储备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废旧电池回收是补充我国电池原材料的重要途径。”
“锂电池主要原材料只有实现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循环降本,未来电动汽车成本也才能进一步降低,这有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快速发展。”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表示。
渠道技术问题待解
不过,与动力电池制造行业“一超多强”的竞争局面相比,虽然动力电池退役量增幅显著,但大规模退役潮尚未到来,所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小、散、乱”局面。同时,目前大部分退役电池无法流入正规电池回收企业,渠道不畅使不合规的小作坊挤占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
“国家和地方政策总体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发展,动力电池退役回收已成为产业链的热点之一,加上资本助推,‘小蛋糕’被做大,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这个细分行业。整体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位电池回收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纪雪洪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发展初期,虽有不少企业布局,但动力电池整体回收量还是偏少。“同时,从事回收的企业较多且鱼龙混杂,处于亟待规范的阶段,需要良性的市场竞争。”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实际存在着双轨制,正式的白名单企业占据资质,但因其工艺设备更正规、更环保而很难盈利。黑作坊企业虽无资质,工艺不环保,但效益较好。”曹广平说。
此外,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快速迭代,电池系统结构设计持续创新,CTP、CTC等新技术不断成熟并产品化,如何实现高效绿色回收,是摆在电池回收行业面前的新挑战。“目前采用CTP、CTC等新技术,目的是提高电池技术水平,但越是集成化的设计,在电池回收时也越难拆解,回收效益也会降低。”曹广平坦言。
完善溯源落实责任
目前,国内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可通过动力电池企业自有服务网络、电池生产商及车企联合以及第三方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利用。在业内人士看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由乱到治,首先要解决流通溯源问题。
“要强化企业监管,并落实生产责任延伸,重点从源头抓起,强化车企和电池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从销售时就开始追根溯源。”上述电池回收企业人士表示。
工信部2023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装机的动力电池回收主体责任,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直接销售至市场(如电池租赁运营机构等)的动力电池回收责任,梯次利用企业承担生产的梯次利用产品回收责任。
“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都能在电池回收当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且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参与电池回收,要在法规上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义务,同时要对这种第三方回收企业进行规范。”纪雪洪认为。
记者注意到,随着《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五批)近日公布,目前国内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名单企业已扩充至156家。纪雪洪认为,未来行业的竞争格局会逐步向规划性强、规模大的企业集中,建议立足从生产到正规回收的产业链闭环,给予正规企业更多补贴资金与政策支持。
原标题:动力电池回收规范化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