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锂电池,据统计,2023年我国锂电池累计出口超过150吉瓦,同比增长超60%。锂电池出口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外贸促稳提质提供了有“锂”支撑。
锂电走俏原因何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锂电走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市场利好因素叠加。欧美主流市场与亚非新兴市场并起,海外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高景气度带动锂动力电池和锂储能电池需求渐进放量。第二,成本质量优势显著。中国已形成涵盖锂矿开采冶炼、电池制备应用、废料循环再生的完备产业链条,上下游前后配套、资源整合、供应保障能力较强,规模经济、降本提质效能不断释放,有效提升了品牌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第三,关键技术实力强劲。国内龙头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稳步提升,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技术在能量密度与使用寿命指标上均占优,充分强健锂电产业发展韧性与自主可控能力。”
2023年12月,工信部科技司印发《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显示,锂离子电池是支撑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电子基础产品。
《指南》指出,按应用领域划分,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消费型锂离子电池、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其中,消费型锂离子电池是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电子产品提供能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是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飞机、电动船舶等电动装置提供能量;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则服务于新能源储能、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应急储能等领域。
不难看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应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以及储能需求的与日俱增对锂离子电池发展形成了强大助推。
当然,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商在锂电池领域的竞争优势。《指南》显示,在产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建成了从上游关键材料到电芯制造、电池组装、设备制造的完备体系。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的74%。
《指南》明确,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通用、材料与部件、制造与检测、电池产品、回收利用、绿色低碳6大类、25个小类。
《指南》同时要求,到2028年,锂离子电池标准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产品标准全覆盖。
锂电“重镇”的探索实践
提及锂电池生产企业,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而宁德时代总部就坐落于我国福建。与此同时,福建还有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动力储能头部企业。
据厦门海关统计,2023年福建锂电池出口1287.5亿元,同比增长49.5%,创历史新高,居全国首位。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353亿元,增长80.3%。对韩国、日本、墨西哥分别出口80亿元、24.1亿元、8.3亿元,分别增长108.7%、379%、198.7%。
如此看来,讲述锂电池“出海”的故事,福建颇具发言权。
2023年8月16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4C超充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速度,并达到7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宁德时代科士达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时代科士达”商标也获得中国海关总署知识产权保护备案。该公司主要从事储能装置及管理系统研发、锂电池制造等,产品出口荷兰、德国等地。通过此次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核准,该公司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记者从福建省发展改革委获悉,针对锂电池上游产业规模偏小、产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福建从全省的角度整体布局,统一规划,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需求,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比如,厦门重点聚焦锂电池终端产品;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发挥石墨、氟新材料等资源禀赋优势,布局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生产基地;福州、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依托石化基础,围绕隔膜、电解液、壳体等,打造一批特色制造基地……
鉴于货物通关速度和生产交付能力逐步成为企业抢占海外市场的关键,根据锂电池产品出口的实际需求,厦门海关采取“一对一”方式建立健全企业协调员制度,持续做好锂电池行业出口数据分析研判,帮助企业掌握锂电池等进出口危险货物检验依据、法律法规、注意事项及申报流程。
1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支持宁德市开发三都澳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宁德时代等企业为龙头,在动力电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上,建设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集聚两岸资源要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锂电之都”。
蓄力发展的方向建议
事实上,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样样离不开锂,可谓“有‘锂’走遍天下”。
2023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要求,针对铜、铝、镍、锂、铂族金属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加大国内勘查开发力度,制定锂等重点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总体方案。
1月17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这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近年来,我国锂矿等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在川西、昆仑、阿尔金、幕阜山、喜马拉雅等成矿带实现重大突破,锂矿增储取得良好进展。同时,我国锂辉石矿、锂云母矿分布范围广,全国有1500多个盐湖,通过加大锂矿区块出让力度,可进一步挖掘锂矿找矿潜力;我国部分锂矿探矿权勘查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锂矿增储空间较大。
谈及产业链上游,卓创资讯锂行业分析师韩敏华告诉记者,2023年上游原料碳酸锂价格下跌,正极材料、电解质价格跟跌,锂电池成本有所下降。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累计下跌约40万元/吨,折合锂电池成本下跌0.24元/瓦时左右。预计2024年碳酸锂价格低位震荡,锂电池生产成本或维持窄幅波动状态。”韩敏华说。
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看来,我国锂电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资源供给保障压力大、产能利用率退坡、投融资热度退潮、前沿电池技术创新各国竞争激烈、产业链价格集体下滑、全产业链良性发展待修复、“出海”安全风险考虑不足等问题。
孙传旺指出:“锂电池出口尚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我国锂电产业面临供需波动错配和资本过度投入引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与周期性盈利风险,亟待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去库存、优产能。另一方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等相继实施,在电池护照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及碳足迹认证等方面对锂电产品‘出海’形成多重掣肘,中国锂电出口企业承接订单、扩增市场份额阻力增加。”
原标题:锂电池“俏”当更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