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川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抢抓国家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全面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立足风光资源丰富的能源禀赋,对标对表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聚焦光伏、风电等重点领域,以装机容量提升、优化电力运行及全产业链延伸为抓手,多角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光伏开发与风电场改造为中心,着力提升新能源装机容量。一是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开发并举,积极推进诸如国能灵绍大基地、中环“绿电园区”、中广核离网制氢等项目建设,多方位不断提升光伏装机规模。二是由于客观土地资源及电网接入等因素限制,风电开发主要集中于老旧风电场改造。目前华电“以大代小”等容更新102兆瓦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增容更新202兆瓦预计于今年7月前并网发电。三是积极探索风光融合发展,切实推动华电灵武风光一体化运行试点示范项目开工建设,为后续风光同场开发、昼夜互补出力提供了参考实例。截至2023年底,全市(含宁东)光伏、风电项目装机容量784.7万千瓦,占全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22.6%。其中,光伏装机容量666.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118万千瓦。2024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合计30.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9%,占全市工业发电量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提高到10.7%。
(二)以优化电力运行为重点,切实巩固电网安全稳定性。根据风光发电出力特性,需通过负荷管理进一步提升电网稳定性。强化负荷侧管理,实现用户可控负荷资源实时监测和有序用电全过程闭环管理。持续扩大可控负荷改造接入范围和规模,新型负荷管理系统接入规模达到106.4万千瓦,为上年最大用电负荷的46%。提升需求侧响应数量,结合银川地区商业楼宇空调负荷占比大的特点,构建工商业、商业楼宇空调等56家、17.45万千瓦可调节负荷资源池。聚焦重点工业企业和空调负荷资源,虚拟电厂聚合资源达到16.38万千瓦,为电力保供留出安全裕度作出积极贡献。
(三)以推进储能项目建设为补充,逐步完善新能源消纳基础。储能项目作为风光等新能源消纳其中一环,承担着提升电力系统调峰备用容量的职责。目前全市已取得电网接入意见的储能项目10个,总规模143万千瓦/286万千瓦时,其中,宁电投青龙山、华电灵武一期、锦洋绿储项目共计26.2万千瓦/52.4万千瓦时已建成并网;誉诚昊达、益洋绿储项目已开工建设;华电灵武二期、中广核灵武等4个项目具备年内开工条件。
二、面临的制约问题
(一)风电光伏项目并网消纳难。“坚强电网”建设与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速不匹配(一般情况下,新能源项目建设周期大致6—12个月,电网建设审批投运周期需3—5年),目前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均未配套建设储能设施,造成绿电输送“拥堵”。
(二)农村光伏资源开发推进缓慢。屋顶式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因大部分屋顶承重结构不足、部分屋顶空间碎片化且随着电价峰谷时段调整(白天9:00-17:00调整为谷段),上网电价进一步降低等原因,综合测算投资收益率仍较低,达不到企业内部对投资项目收益的相关要求,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整体推进缓慢。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全面摸清开发底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在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市可供新能源项目开发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摸排,结合摸排情况适时编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统计发布分布式光伏和储能项目可接入容量清单。
二是推进清洁能源融合发展。以国家大型光伏基地、市场化并网、试点示范等项目为支撑,打造灵武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以“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改造、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应用四种示范模式丰富新能源开发场景。全力推进“绿电园区”试点及闽宁“全绿电小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制氢或离网新能源制氢,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应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三是巩固夯实坚强电网基础。以打造新能源高质量就地消纳和大范围优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银川220千伏“蜂窝型”双环网网架,持续提升系统保障和运行控制能力。推进大唐异质结+构网型光伏、华电风光同场等新能源试点项目建成并网,试点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分布式智能电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
原标题:银川:目前全市已取得电网接入意见的储能项目10个,总规模1.43GW/2.86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