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构建较为完善的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正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4月28日,在2024中关村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说。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以氢能利用为核心的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以全球多边合作推动氢能低碳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加速进入“氢能2.0时代”展开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会进一步扩大,交通领域应用氢燃料电池将从新能源汽车拓展至飞机、船舶等,并且工业、发电和储能等领域也会进行全方位推广。
试点先行初见成效
近几年,随着多地开展氢能试点,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先行区。北京、山东、陕西、河北等地相关负责人结合自身实际,在论坛上分享了发展经验。
北京大兴作为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牵头地区,已集聚200多家氢能领域创新企业和机构,正着力打造世界级氢能应用“样板间”。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前景,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企业落地发展的情况。“我们具体做了两件事,一是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注重建优建强产业链条。”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
论坛期间,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签约,三方将共建中阿氢能产业创新合作平台,计划将项目落地大兴区。“这将助力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出海中东,推动氢能领域互联互通。”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说。
山东是率先对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费的省份,政策试行2个月来,效果显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恺龙说:“目前列入白名单的氢能车辆已达到500余辆,其中49吨的重卡在高速运营里程已超过9万公里,运营效率提高了37.5%,氢耗降低了17.2%,对于大量开展示范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此外,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绿色氢源生产基地也初具规模。据张家口市副市长白晶介绍,目前该市已建成制氢项目7个,制氢产能达每天22吨。另外,河北省首批备案和距离最长的输氢管道——康保至曹妃甸段输氢管道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提升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关键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但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线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单忠德坦言,“到底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发展的路径还有多种可能,产业生态还要进一步健全。”
储运是氢能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关系氢能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低碳、廉价、高纯氢气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指出,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大规模制氢仍离不开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制氢比重高达62%,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尚未体现经济性。“同时,安全、高效储运是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储运环节价格过高、经济性差,如何提高这个环节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影响氢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制氢环节,近期优先采用工业副产氢,中远期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陈学东建议,“在储运环节,近期仍以高压储氢为主,逐步发展业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技术,并适度超前开展深冷—高压超临界储氢等前沿技术研究。”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明平文表示:“就氢能应用而言,我国大量氢能应用在车辆上,但实际上,绿氢产量抵不上车辆‘吃掉的’,因此还需要大力鼓励工业副产制氢等产氢方式。”
建议推广“储氢瓶租赁”模式
卢琛钰认为,氢能产业要真正布局好,离不开两头,一头是上游的能源资源,另一头是下游的场景应用。然而,很多地方只具备一头的条件,在推进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氢能产业很重要,如何做好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地供应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加氢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氢能车辆推广。对此,欧阳明高建议,可以借鉴“重卡换电”经验,探索“储氢瓶租赁”模式。“‘换氢瓶’不是加氢,而是将氢瓶租赁,达到与纯电动错位发展的目的,而且至少要行驶500—800公里。储氢瓶租赁做好了,氢燃料车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下来。”
据欧阳明高透露,其团队目前正与丰田共同打造氢能示范线。“届时,可以做到长距离不加氢,大幅降低氢燃料车辆成本。”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在科技创新、迭代应用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好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单忠德介绍,如有序推进氢能航空器、液氢运输船、海上风电制氢装备等项目实施,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氢能装备体系。同时,深入推进“氢进万家”试点,积极打造氢能园区、氢能社区等应用场景,探索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原标题:我国氢能产业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