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中国的“新三样”的优秀表现是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在提升国家经济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兴起,各国都加大了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面临向好的产业发展形势,中国的“新三样”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023年全国锂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435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一阶材料环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165万吨、150亿平方米、100万吨,增幅均在15%以上。全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1~12月电芯、电池级锂盐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70%。
2.2023年锂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建设已较为完整,产业链企业数量较多,实力较强。2023年,锂电产业链终端应用市场展现出新的活力,新能源车市场同比增长40%,储能市场更是同比增长了57%。这强劲的需求推动了整个锂电产业链上游达到30%左右的增长速度,相比2022年增速略有下降。我国锂电池行业在2020~2022年急速扩张,导致2023年产线利用率下降。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大约为76%,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57%,企业竞争压力较大,市场预期下调。2023年锂电池产业扩张速度放缓,产业链的招标量相比2022年减少了近一半。大多数企业在年初设定的目标未能实现,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完成60%以上的预定目标,而多数企业的完成率在40%至55%之间。一些三线及以下企业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和成本劣势等问题开始面临经营困难。
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约1400GWh,但产能大概率突破30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50%。因此我国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持续至少2~3年,2024年有效产能利用率预计低于60%。
3.2023年锂电池行业出口情况
2019年以来,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主要厂商在全球市场上市场份额占比整体呈上涨趋势,压缩韩国和日本厂商份额。2023年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70%;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超全球占比超过90%。全球锂电池TOP1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位,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中国及海外的市占率不断攀升。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650.07亿美元,同比增长27.8%;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6.21亿个,同比减少3.8%。
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仍为美国,出口金额为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94%,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0.8%;第二大市场为德国,出口金额为93.35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14.4%;韩国为第三大市场,出口金额为78.50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12.1%。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非洲地区金额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09.5%,其次为南美洲地区,同比增长55.3%。
2023年福建省是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产品的最大来源地,出口金额为182.6亿美元,同比增长43.96%,由2022年同期的第二跃居2023年第一,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8.1%;广东省由2022年同期的第一位降至2023年的第二,出口金额为154.81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3.8%;江苏省位居第三,出口额为130.29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0.04%。福建、广东和江苏三省的锂离子电池出口额占到全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71.9%。
4.锂电池企业海外布局情况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海外对于锂电产业链的本土化要求比如美国IRA法案、欧盟碳排放政策、反补贴调查等,促使国内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欧盟《新电池法》在碳足迹、电池原材料回收比例、电池护照等方面强化监管,2024年2月开始强制执行,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被称为“碳关税”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运行,该机制极其全面地对所谓碳足迹核算范围进行了覆盖,且只采用欧盟的数据口径,不考虑中国数据,中国企业不熟悉相关政策,合规成本大大增加。美国方面具有比欧洲更严格的“排外”举措。2022年8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颁布,对税收抵免车型的产地、电池组件甚至原材料产地等全部做出要求;其后又在2023年末追加敏感实体名单;从2024年1月起,如果电动车的电池组件由中国制造,将失去在美国获得税收抵免的资格;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关键原材料如果来自中国,也会失去补贴资格。
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锂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已取得规模与技术实力的双重领先。随着海外市场新能源渗透加速并推进产业链本土化,出海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重要增长战略。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动力电池巨头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其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项目达33个,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整车生产商到海外建厂也成为一种潮流,东南亚也是新能源汽车布局的重点。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八家中国整车生产及产业链企业已经或即将在泰国建厂,总投资超13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6月宣布正式进入泰国市场的广汽埃安,以及今年更早些时候已动工的上汽集团、比亚迪、哪吒汽车泰国工厂。
企业出海不止是产品出口,构建从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整体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对企业经营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电池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需要应对来自市场环境、运营能力、组织架构和成本控制四个方面的挑战。
锂电池企业需在海外基地产能布局、海外运营能力、大客户资源、产业链构建、零碳战略等多维度提升发展水平,才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全球化企业。
5.锂电池价格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势
2023年以来我国锂电池电芯价格持续下降。方形动力电芯(磷酸铁锂)价格从2023年1月的0.82元/Wh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43元/Wh,降幅超47%;方形动力电芯(三元)价格从2023年1月的0.92元/Wh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52元/Wh,降幅超43%。
碳酸锂材料价格的崩盘和电芯产能的快速释放是2023年锂电池电芯价格腰斩的关键。此外,新能源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新能源厂商盈利空间压缩,为转移经营压力,也在压低动力锂电池的采购价。同时,电池降本提升了新能源车、储能的经济性,加速行业渗透率继续提升。
长期来看动力锂电池价格仍将保持下降趋势。预计2024年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在2023年基础上降价幅度在5%~15%。供应端产能规模扩大、制造环节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消费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上涨,都将带动锂电池未来价格下降。
6.欧盟《新电池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对我国锂电池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电池法案》:2023年7月28日,欧盟官方公报正式颁布了《新电池法案》,旨在推动电池行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并确保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符合严格的合规要求。欧盟具有全球第二大电动车消费市场,《新电池法案》通过对碳足迹的门槛设定,促成更多电池产能在欧洲布局,从而使欧盟摆脱对进口电池的依赖。《新电池法规》客观上为中国电池产品出海设置了门槛。
《关键原材料法案》:2023年3月16日,欧盟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欧盟获得安全和可持续的关键原材料供应,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稀土、锂、钴、镍以及硅等。欧盟许多关键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该法案的发布将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影响,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中的各国分工,为中国关键原材料产业链带来挑战。
根据欧盟政策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按照欧盟新电池法和碳足迹规则,不仅要完成电池碳足迹核算,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通过欧盟指定认证机构的审核。
我国电池企业在面对诸如回收率和可再生材料利用的要求时,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实现起来相对较易一点,但涉及到供应链碳足迹核算时,缺乏数据基础和应对思路。
企业正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生产环节低碳化、供应链碳管理等方式来应对欧盟法规的冲击。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等公司已在电池全产业链进行先行布局,或是投产海外,或实施垂直整合,从原材料开采、电池材料、电芯,到电池系统、回收利用等领域,为欧盟的新规做准备。例如宁德时代于2023年发布零碳战略,目标至2035年全链条碳平衡;远景动力计划在全球建12家零碳电池基地,预计2026年产能超300GWh;中创新航的首个海外项目按计划推进,落地葡萄牙的生产基地将注重智能化;蜂巢能源计划2040年实现碳平衡;孚能科技则在云南建设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目标是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已启动供应链减排计划。
7.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锂电池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上游原材料和资源供应的保障性和价格稳定性。2021¾2022年碳酸锂成本大幅上涨,2023年又急速下跌,对锂电池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未来上游材料的供应和成本稳定性仍需密切关注。
2、锂电池安全性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无论是小型电动车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是大型储能电站的安全事故都时有发生,高安全电池的开发是企业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3、锂电池回收技术水平和回收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锂电池回收利用率较低、投入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科学规范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4、储能系统集成竞争加剧,盈利能力承压。现阶段我国储能锂电竞争主体超过4万家,主要集中在盈利能力较弱的集成端。产业链毛利率主要集中在电芯、PCS,集成端毛利率普遍低于10%,部分系统集成商甚至存在低于成本价拿项目的情况存在,对行业生态构成潜在风险。
8.促进锂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安全:加强储能电池系统安全技术开发。建立系统、科学的储能电池安全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及测试规范。通过安全分级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进一步细化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为不同场景的项目选择提供指导。加强储能电站的智能运维和安全运维管理。
2、产能:合理规划产能,避免无序扩张。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合理的产品定位规划,结合下游市场发展制定企业投产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影响产能规划的落地和实际利用率。地方政府应理性招商引资。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做大做强本地锂离子电池产业,出台各种支持政策和要求企业扩大产能规划,一旦产业发展不如预期,将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负担和给企业生存带来巨大压力。
3、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企业从市场、产品、技术、资本、供应链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全球化布局,与当地的电力公司、能源供应商合作,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定制等全面合作,并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和法律法规,减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运营风险。由产品出口模式转为技术出口模式,在海外相对友好地区(例如,东欧地区)合资建厂,共赢发展。
4、回收:明确锂离子电池企业主体责任,牵头从产品设计源头制定电池回收路线,建立高效电池回收体系;制定回收过程的标准规范,掌握低能耗零污染材料再生技术的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产业化布局。因地制宜优化回收利用产业布局。探索“以租代售”商业模式试点示范,开拓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场景,开展“互联网+电池回收”等多种形式的共享共用模式。
5、低碳:加快研究制定碳核算方法、再生原料评价、绿色生产、安全管理、节能减污降碳、剩余寿命评估规范等标准。支持企业加强新材料、新工艺、高效装备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完善行业管理规范,构建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完善绿色低碳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
原标题:2023年锂电池行业发展形势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