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夏,“湾区之心”广州南沙,小虎岛上纵横交错的“钢管森林”组成的电氢智慧能源站,矗立着三个银灰色集装箱以及一个小型储氢罐。这样一套看似平平无奇的装置,正是近期在广州投运的中国首套自主研发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它可实现“绿电”与“绿氢”双向高效转换,标志着中国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示范应用”。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大省,广东在新能源产业硕果累累,新型储能等领域则涌现出一批全国领先细分产业集群,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
“风光无限”“风生水起”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广东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驰骋黄金赛道
“中国首套”双向储能在穗投运
“氢能未来可能成为10万亿元的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的一席话,让人记忆犹新。
就在今年6月,“既能制氢,又能发电”的我国首套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广州投运。
“这套装置实现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广州供电局氢能源研究中心杨怡萍说。
据了解,这套“广东造”装置电和氢的转换过程达到分钟级,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预计到十五五期间,该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电氢转换规模将提升百倍,拓展到万千瓦级。
既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风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就近消纳,促进能源间的“时空转移”,为交通、工业等行业提供“绿氢”,也在用电高峰时及应急情况下,将储存的绿色氢气用来发电。
同在广州,成立仅2年的云韬氢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八大核心零部件中已有六个实现了完全国产化。一台采用了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混合技术路线的重型自卸车,续航里程已经“轻松”达到了350公里至400公里之间。
通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和科研院所,广州组建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共同降本增效,加速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规模化应用。
广东是经济大省,能源消费需求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
氢能“雄起”只是广东新能源产业“珠联璧合”的一环。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新能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约71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涉及的发电装机规模8605万千瓦。
根据《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显示,目前,广东新能源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强的竞争能力,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资源和技术优势突出;港口资源和海洋油气潜在资源丰富;广东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为新能源制造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风生水起”
“广东能”面向未来蓄势待发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在广东,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智能电网、核能、天然气及其水合物、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领域。
近年来,广东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核电装机规模、天然气储备能力全国领先,海上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在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项目投运了全球首座500kV海上升压站,全球首根500kV三芯海缆,全国首个批量化应用11MW风机风电场,依托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完成了国内乃至世界首个完工的植入嵌岩三桩导管架风机基础。
在清远源潭镇,广东首个“碳中和”新能源示范村新马村,村里已有250户村民签订了屋顶光伏合作协议,占全村总户数的近三成。屋顶光伏除了让村民用电自给自足,还可以每年增收。
整齐排列在乡道的智慧路灯集充电、储能、照明、5G微基站等功能为一体,可以同时为16辆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村民和游客绿色出行。
根据《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前,广东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等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用、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品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然气水合物连创试采纪录。
预计到2025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涉及的发电装机规模约1443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800亿立方米,供氢能力超10万吨。
特别是在海上风电、太阳能、氢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核电、天然气及其水合物等领域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推动广东成为国内新能源示范区、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区。
“广东能”创新力量正向着未来蓄势待发。
用好“无限风光”
广东畅通新能源消纳通道
在广东,新能源已从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势力”成长为“生力军”,截至今年5月底,广东新能源装机容量达5183万千瓦,占比达25.7%,是发电装机容量的最大增长点,每年相当于为广东节约标准煤3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9600万吨。
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增加,对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去年年底,广东新型储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同比增长125%。全国首个500千伏“近零能耗”双碳示范站、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佛山宝塘项目均已正式投产,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创新实证示范项目等被列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绿色能源“发得出”,更要“用得上”。2023年广东电网在大湾区建成了世界上容量最大、可实现分区互联的柔性直流背靠背电网工程,使大湾区供电能力提升80%,大湾区清洁能源消纳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超过60%。至此,长期困扰广东电网运行的短路电流超标、交直流相互影响、大面积停电风险三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河源,清洁能源、绿色电能需求突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逐年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投产的新能源配套电网重点项目。
6月27日,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按最大容量测算,该工程预计每小时可消纳160万千瓦时新能源,进一步畅通粤北与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消纳通道,有效提升粤北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
“其建成投产能确保新能源电力顺利接入并得到有效消纳,既可服务地区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高效应对‘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位的用电负荷,也可加速粤北生态发展区实现绿色崛起,深入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经理黄雨效介绍。
原标题:“风驰电掣”创造万亿新能源产业赛道 你所不知的“广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