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试点的启示
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规模节节攀升。2005 年只有100 亿美元,2006 年增至300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则已超过千亿美元,市场容量增长超过10倍。即便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降0.6%、工业经济下滑3.2%,当年碳市场规模仍增长13.8%,成交量增长近100%。
正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开启了碳市场的试点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朱戈介绍说,过去3年来,这个试点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北京市碳配额共成交1239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共成交897万吨。
朱戈介绍,北京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行业覆盖范围广、类型多,不仅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它工业、服务业等6个行业类别,还包括高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
曾担任《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主席的段茂盛,对国内已有的7个碳交易试点都进行过考察。在他看来,各省份都进行了完整的试点,但是方法不同,因此可以观察哪种方法最适合国情,这也为全国碳市场最终的出炉奠定了基础。
“在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段茂盛举例说,比如在给企业的免费配额上,欧洲用的是企业的历史产量,但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候,这个衡量方式会出现问题。而中国采用的是企业实际产量,本质上是要求提高效率、降低排量,而不是限制服务。
“中国碳市场大有希望,但需要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真正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权威的中国碳价。”朱戈具体建议说,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更大规模的交易市场;其次,需要在市场流动性上增强,适时推出中国碳金融交易产品;而在市场稳定性上,也应当通过不断完善配额分配和价格平准等机制,让市场基础供求关系保持相对均衡。
从北京的实践来看,利用市场手段节能减碳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据初步核算,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分别同比下降约4.5%和5.9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同比下降约6.69%和7.17%,超额完成了2.5%的年度目标,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碳的效果初步显现。
作为实践者,朱戈认为,各试点在为全国市场探路试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市场分割、标准不统一以及重复建设等,部分试点存在政策规则设计缺陷、约束力不足,政策和市场透明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在过渡到全国市场期间进行全盘考虑。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