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邦储能获悉, 能源安全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波动性较大的风电和光伏正逐步由辅助电源向主力电源转变,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矛盾日益突出。储能作为一种优质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在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得益于行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突破及市场需求提振,储能发展势头整体向好。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年底增长约86%(新型储能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能量存储、转换并释放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热储能、重力储能等)。除锂电储能作为增量主体外,其他类型储能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今年以来,国内容量最大的压缩空气、飞轮、钠电储能电站先后并网运行。同时,国家和地方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给予新型储能稳定的市场预期,释放出清晰的商业信号,为储能行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激发参与市场活力。
当然,在储能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相伴而生。一是储能领域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限制了储能技术的规范化和统一性。储能作为巨大的能量载体,本体构造、集成和控制复杂,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储能电站因电池导致的非计划停运占比超过三成。二是长时储能亟待突破,我国长时储能发展相对滞后,仅有少数熔盐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投运。三是价格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还不完善,储能收益主要来自容量租赁、容量补偿、参与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不同省份差异较大,收益普遍难以覆盖投资和运行费用,成本难以疏导和回收。四是多地新能源配建需求和标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调节作用有限等问题。
储能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需从科学规划引导、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锚定关键技术突破出发,促进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健康发展。2024年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彰显了国家对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未来的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今后一段时期内,新型储能发展可能会呈现出四大态势:一是提升标准体系支撑水平,加强各类电池标准布局,加快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加大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力度。二是新型储能产能扩张有所减缓,重“量”走向重“质”,低成本、大容量、高安全和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成为破局关键,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三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背景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能够反映电力稀缺属性的电价机制或现货市场价格机制,适时考虑增加新的辅助服务品种,如快速调频、爬坡、惯量支撑、备用等辅助服务品种,完善调频种类,补充储能应急调用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日内实时市场,为新型储能提供稳定的市场参与空间。四是新型储能从“重配置”到“重应用”,发展规模和配置方式转由市场需求驱动,相关政策和规则制定时需要更好结合市场实际。
原标题:科学引导新型储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