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会让储能项目进度滞缓?
2月9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一出,轰动行业。
一些担忧储能未来的声音,随之而来。
所谓担忧,主要来自于政策中提到的这句:“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之前的确很多省份出台了“强制配储”的政策,储能项目为之热度高升,在硬币的另一面,“建而不用”等问题也深深刺痛着行业。
由此,配储政策在行业当中一直有正反两种声音。
这一政策,会让储能项目的建设就此滞缓?
它将是产业进程中的分水岭!
河南电网新能源出力创纪录
储能技术将解决消纳、支撑电网稳定性与可靠性
2月7日11时31分,河南电网新能源出力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了307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其中,光伏出力2440万千瓦,风电出力637万千瓦,占到同时刻全省用电负荷的51.1%。
河南电网新能源出力上一次的新高是在2024年8月11日,达到2937万千瓦。
储能头条了解到,本次河南电网新能源出力再创新高,主要由于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25年1月底,河南全省新能源装机6877万千瓦,较2024年同期增长860万千瓦,已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河南省内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分布式光伏,增长630万千瓦。
按照河南省的政策,将继续在增量配电网场景、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工业场景、农村地区场景、服务业场景、公共机构场景等多个领域,建设新型能源。
河南省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视,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持续增长。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新能源投资,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使得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虽然新能源出力情况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在不同时间段内出力情况会有所不同,但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网调度能力的提升,以及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出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出力继续加大,必然要考虑消纳问题。
如果电力系统无法及时消纳这些电能,便会导致电力过剩和浪费。
此时,储能系统将不可或缺!
它将扮演愈发的角色,通过与电力系统的智能互动和灵活协调,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从而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和利用。
储能项目参与市场交易
利好明显:上网电价按照当月煤电市场化交易均价的1.64倍执行
此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这项政策意义深远。
《意见》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规模达到470万千瓦以上,用户侧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600万千瓦。
鼓励已并网的存量新能源项目按照不低于装机功率的10%、时长不少于2小时的要求配置新型储能设施。
2021年及以后河南省年度风光开发方案中的新能源项目,要严格按照开发方案中承诺的储能配比配置储能设施,储能设施投运时间应不晚于新能源项目投运时间。
发挥大型储能电站调节能力强、易于调度、方便管理等优势,重点建设容量不低于10万千瓦时的独立储能电站。
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前,独立储能项目放电、充电时,原则上分别作为发电和用电市场主体参与中长期交易。
2025年年底前迎峰度冬、迎峰度夏期间,独立储能项目按照电网调度指令在高峰(含尖峰)时段放电的,上网电价按照当月煤电市场化交易均价的1.64倍执行;充电时享受分时电价政策。
这项政策除了明确提出要上多少储能,还给出了储能项目参与市场交易的具体利好标准。
也就是说,河南的政策已经提早考虑到让储能助力解决消纳问题,让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河南电网地处全国联网枢纽,国内率先跨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阶段。
目前通过1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2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天中直流、青豫直流)、灵宝直流换流站,4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4回500千伏线路,分别与华北电网、西北电网及所在华中电网相连,外电入豫通道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境内在运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356座(含特高压交直流)、容量3.998亿千伏安。实现50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地市、22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县、11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产业集聚区和动力电覆盖所有自然村。
河南省的特高压线路在消纳新能源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需要不断提升电网结构和消纳能力,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以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基于此种情况,河南提早谋划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先行先试,已经给各省打了样。
不得将配储作为前置条件
意在“纠偏”产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
储能将是新能源发展的“必需品”
昨天政策中提到的不得将配储作为前置条件,意在“纠偏”,让新能源项目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配置和应用。
很多省份也像河南这种情况,新能源出力屡创新高。那么,上储能便会是参与者们更加自发而主动的行为。
尤其是这两年,储能产品的价格已经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被打了下来。
储能系统和EPC的价格逐年降低,据储能头条对近期(1月25日-2月7日)储能系统、EPC招中标公开项目不完全统计,储能系统投标报价在0.45到0.696元/Wh之间;储能EPC的投标报价在0.542到2.154元/Wh之间。
一边是更低的储能成本,一边是迫切的需要。
新政并不会让储能项目的建设滞缓,反而会成为一个新的“分水岭”。
以后储能项目将以更加健康、合理方式出现。
储能系统可以实现电力的“时移”,即在新能源产能过剩时段(如白天光伏出力高峰)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求高峰期或者新能源产出低谷期释放。这不仅可以减少弃风弃光现象,还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接纳率和利用效率。
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众所周知,近几年央国企在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上,达到了深度发力。据储能头条统计,2024年1-12月份,央企全年储能项目定标容量达到了110.022Gwh,项目建成后,在未来新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竞争,储能系统将为电力系统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
原标题:新政下储能项目滞缓?NO!分水岭来了!河南新能源出力破3000万大关,储能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