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表示:“此次出台的新能源电价新政,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从此,我国新能源发电全面进入竞争入市时代。
此次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
三是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以 2025 年 6 月 1 日为节点划分。
通知还明确提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享有财政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内的补贴标准按照原有规定执行。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新能源企业的成本压力。
那么这些改革对氢能行业有什么影响?
文件明确要求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风电、光伏发电等电力将全部进入市场交易。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14.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0%以上(超过煤电)。市场化交易将加速电价与供需关系的动态匹配,尤其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段电价可能显著下降,直接降低电解水制氢的电力成本。
文件提出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市场交易电价低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给予差价补偿。例如,当光伏午间市场电价跌至0.1元/度时,若机制电价为0.25元/度,差价补偿可保障绿氢项目获得稳定的电力成本区间,避免收益剧烈波动。
政策要求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后投产)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结合国家规划,2025年绿氢产能缺口预计达9-10万吨(保有量11万吨),而各地规划绿氢产能合计超120万吨,其中68万吨已开工未招标。市场化电价机制将吸引更多企业布局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例如内蒙古、新疆等风光资源富集区已规划多个百兆瓦级绿氢项目,预计2025年电解槽招标量将达5GW。
政策与市场协同释放投资潜力,文件强调“政策统筹协调”,与绿证、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联动。例如,纳入差价结算机制的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避免政策套利,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成本竞争力的绿氢项目。2024年国内立项的绿氢产能已超600万吨,政策落地后预计2025年新增项目招标量将同比翻倍。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绿氢可作为灵活调节负荷,缓解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例如,午间光伏出力过剩时段可大规模制氢,晚高峰电力短缺时段通过氢储能反哺电网。
政策要求“合理确定中长期合同的量价曲线”,为绿氢企业与发电方签订长期低价购电协议提供制度保障。文件提出“绿色电力交易中明确绿证价格”,推动绿氢与绿电、绿证绑定,提升其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的经济性。例如,绿氢制绿氨/甲醇对传统工艺替代比例若达30%,可带动556万吨绿氢消纳。燃料电池汽车领域,2025年规划保有量5万辆(当前2.5万辆),绿氢成本下降将加速重卡等商用车的氢能替代。总之,该文件的实施标志着绿氢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
原文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发改价格〔2025〕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现就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坚持责任公平承担,完善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坚持分类施策,区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保持存量项目政策衔接,稳定增量项目收益预期。坚持统筹协调,行业管理、价格机制、绿色能源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实现。
二、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一)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下同)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
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新能源电量,上网电价和交易机制按照跨省跨区送电相关政策执行。
(二)完善现货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完善现货市场交易规则,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实时市场,加快实现自愿参与日前市场。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现货市场申报价格上限考虑各地目前工商业用户尖峰电价水平等因素确定,申报价格下限考虑新能源在电力市场外可获得的其他收益等因素确定,具体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制定并适时调整。
(三)健全中长期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不断完善中长期市场交易规则,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实现周、多日、逐日开市。允许供需双方结合新能源出力特点,合理确定中长期合同的量价、曲线等内容,并根据实际灵活调整。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政策,申报和成交价格应分别明确电能量价格和相应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价格;省内绿色电力交易中不单独组织集中竞价和滚动撮合交易。
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提前管理市场风险,形成稳定供求关系。指导电力交易机构在合理衔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组织开展多年期交易。
三、建立健全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
(四)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纳入机制的新能源电价水平(以下简称机制电价)、电量规模、执行期限等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等明确。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或高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由电网企业按规定开展差价结算,结算费用纳入当地系统运行费用。
(五)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规模、机制电价和执行期限。
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的新能源存量项目:
(1)电量规模,由各地妥善衔接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电量规模政策。新能源项目在规模范围内每年自主确定执行机制的电量比例、但不得高于上一年。鼓励新能源项目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2)机制电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
(3)执行期限,按照现行相关政策保障期限确定。光热发电项目、已开展竞争性配置的海上风电项目,按照各地现行政策执行。
2025年6月1日起投产的新能源增量项目:
(1)每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由各地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超出消纳责任权重的,次年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可适当减少;未完成的,次年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可适当增加。通知实施后第一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占当地增量项目新能源上网电量的比例,要与现有新能源价格非市场化比例适当衔接、避免过度波动。单个项目申请纳入机制的电量,可适当低于其全部发电量。
(2)机制电价,由各地每年组织已投产和未来12个月内投产、且未纳入过机制执行范围的项目自愿参与竞价形成,初期对成本差异大的可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竞价时按报价从低到高确定入选项目,机制电价原则上按入选项目最高报价确定、但不得高于竞价上限。竞价上限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考虑合理成本收益、绿色价值、电力市场供需形势、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初期可考虑成本因素、避免无序竞争等设定竞价下限。
(3)执行期限,按照同类项目回收初始投资的平均期限确定,起始时间按项目申报的投产时间确定,入选时已投产的项目按入选时间确定。
(六)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结算方式。对纳入机制的电量,电网企业每月按机制电价开展差价结算,将市场交易均价与机制电价的差额纳入当地系统运行费用;初期不再开展其他形式的差价结算。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市场交易均价原则上按照月度发电侧实时市场同类项目加权平均价格确定;电力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市场交易均价原则上按照交易活跃周期的发电侧中长期交易同类项目加权平均价格确定。各地将每年纳入机制的电量分解至月度,各月实际上网电量低于当月分解电量的,按实际上网电量结算,并在年内按月滚动清算。
(七)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退出规则。已纳入机制的新能源项目,执行期限内可自愿申请退出。新能源项目执行到期,或者在期限内自愿退出的,均不再纳入机制执行范围。
四、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落实。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能源主管部门、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等制定具体方案,做好影响测算分析,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周密组织落实,主动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改革共识。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新能源公平参与交易,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电网企业做好结算和合同签订等相关工作,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执行结果单独归集。
(九)强化政策协同。强化规划协同,各地改革实施方案要有利于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的落实,并做好与国家能源电力规划的衔接。强化改革与绿证政策协同,纳入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电网企业可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新能源电量作为代理购电来源。强化改革与市场协同,新能源参与市场后因报价等因素未上网电量,不纳入新能源利用率统计与考核。强化改革与优化环境协同,坚决纠正不当干预电力市场行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享有财政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内的补贴标准按照原有规定执行。
(十)做好跟踪评估。各地要密切跟踪市场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成本和收益变化、终端用户电价水平等,认真评估改革对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及时总结改革成效,优化政策实施,持续增强市场价格信号对新能源发展的引导作用。国家结合新能源技术进步、电力市场发展、绿色电力消费增长和绿证市场发展等情况,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制度,适时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进行评估优化、条件成熟时择机退出。
各地要在2025年底前出台并实施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遇有问题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报告,国家将加强指导。现行政策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对生物质、地热等发电项目,各地可参照本通知研究制定市场化方案。
原标题:新能源发电全面竞争入市,绿氢产业如何借势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