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IC 图
上市公司都淡定
从今日的盘面表现来看,欧盟宣布延长制裁,似乎对上市公司没产生多大的波澜。隆基股份(14.970, 0.39, 2.67%)、协鑫集成、晶科能源、中来股份(56.300, 0.50, 0.90%)、易事特(48.060, 1.92, 4.16%)、晶盛机电(12.780, 0.22, 1.75%)、海润光伏等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小幅下跌,和大盘的表现相一致。
或许中国的光伏企业,早已习惯了有欧盟制裁的日子,并在制裁中,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2016年光伏产业整体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国内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不错,大多业绩有明显增长。
晶科能源最新的2016年度财报显示,其运输光伏组件总计6656兆瓦,比2015年增加47.5%,使得晶科能源成为2016年全球最大的组件供应商。
隆基股份作为国内光伏市场单晶龙头,2016年业绩预增公告显示,2016年全年预计公司净利润14-16亿元,同比增长169%-208%,略超预期。
易事特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2.45亿元和净利润4.72亿元,分别增长42.44%和69%。
中来股份表示,其2016年度业绩增长78.41%,增长情况符合公司预期。
晶盛机电作为单晶产业链的上游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94%,净利润增长92.16%。
当然也有例外。协鑫集成与海润光伏在2016年三季度的低潮中未能挺住压力,因为主要产品毛利率的下降拖累业绩。协鑫集成虽然实现营业总收入大幅增长100.4%,但是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分别较同期下降了67.61%和83.17%。海润光伏2016年则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4.8至负3.8亿元。
“制裁”形式大于意义
欧盟对华光伏的反倾销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立案调查的申请。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磋商,这桩反倾销案到2013年7月盖棺定论:2013年12月5日起,欧盟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发补贴税。并在随后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不接受此协议的中国企业将被征收高额的“双反”关税。
不同于当时“双反”措施引起的震荡与愤慨,如今行业资深人士均表现得十分镇静与“不屑一顾”。
中国企业如今之所以“底气十足”,丁文磊解释,原因有三个。
首先,2016年中国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达到34GW(吉瓦,下同)以上,成为全球第一。虽然中国光伏出口量依旧在20GW左右,但是市场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国内需求量开始增加,“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在国内寻求机会。”
其二,欧洲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2年高速增长期之后,自2012年起便开始逐年递减,欧洲市场逐步萎缩。中国光伏目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国内、日本以及印度。
第三,欧盟此次延长制裁,可能是因为欧盟内部的角力斗争,把中国的光伏产业当成一个靶子而已。
优品金融研究所行业研究员罗钊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该事件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影响有限。”
罗钊分析,在2012年以前,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是全球光伏发展的核心地区,2012年底累计装机容量占比高达70%。然而2014年后,中、美、日与新兴市场引领全球光伏发电的增长,此前,市场调研公司IHS此前曾预计2016年全球新增并网光伏装机容量为77GW,其中亚洲占56%、美洲占29%、而欧洲仅占11%。因此,欧洲市场在全球光伏市场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公司的副总裁吕锦标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欧盟当初采取制裁手段主要是为了保护其制造业的发展,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成效并不好,欧洲本身光伏产业并没有因此增强实力。反观中国,在这种高压限制下,光伏企业的实力依旧继续增强。”
罗钊认为,欧盟此举只会让中欧两败俱伤。“欧盟持续对中国光伏面板征收反倾销税虽然短期内保护了本土的光伏企业,但长期来看是阻碍了其自身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损害了欧洲一直倡导的低碳环保事业。对于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则失去了欧洲这个重要的、高质量的市场,最终是两败俱伤。”
3月2日,就在欧盟宣布延长制裁之后,工信部紧接着就宣布将继续发布《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在对国内的光伏企业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光伏产业能够保持增长势头的强大之处在于光伏技术、制造已经逐步落地,全产业链的建设也初步完成。工信部在这个产业进步的进程中提供了指导意见,是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吕锦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
原标题:中国光伏:制裁下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