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年底,一则“玻璃大王”曹德旺斥资到美国开厂的新闻拨乱了各界人士的心弦,在一片混乱的讨论声中,殊不知“走出去”,到海外攻城略地,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未来发展同样需要更多的国际化眼光,这不单单是出于降低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于提升市场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今后的10年,中国光伏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在国外真正站稳脚跟将成为一大趋势。个中原因,除了产能过剩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国际需求在持续增长,同时,国外成熟市场的新能源激励政策大多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可预测性比较强,能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长期预期。
一方面有“走出去”的需求,另一方面,“走出去”的环境也算得上良好。目前来看,光伏行业国际市场机会多于国内市场机会,国际化发展的正面因素大于负面因素。去年早些时候,2016年10月份,世界贸易组织(WTO)专家组裁定支持中国诉美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诉讼请求,认定美国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措施在目标倾销、分别税率等做法上违反世贸规则。此项诉讼由中国于2013年12月向世贸组织提起,涉及多个制造产业,其中就包括光伏。这对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或许意味着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机遇期已经打开。
主攻方向已明确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到国际市场发展一定要握住成本优势这把利剑。
2016年以来,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下降幅度与速度非常惊人,美国目前已经降到了0.48美元/瓦,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业界普遍认为,到2020年,光伏发电在用户侧可以实现平价上网。面对此种局面,从发展方向来看,中国光伏企业除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电池组件生产、销售外,还需要从更多层面考虑业务拓展的可能性。
首先是设备制造业的输出。将产业链延长,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可以衍生出其他的装备制造产业,比如说中国的光伏逆变器行业也将逐渐实现国际化。10年前,逆变器主流生产厂商大都是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现在华为、阳光电源、锦浪等中国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军逆变器国际市场。中国已经具备了把电池组件相关产品出口到国外的能力,今后10年,将会大踏步地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