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这一传闻,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第二天就否认了”,但正是这则传闻让沉寂了半年之久的光伏产业一下重回公众视野——光伏产业现在怎么样了?
“回暖”了吗?
福建泉州的阳光大地新能源有限公司最近计划增加两条新生产线。公司董事长许新湖说,企业前两年投产的产能分别为150兆瓦和350兆瓦的两条生产线,目前均24小时满负荷生产,而企业未来一年的订单已全部排满。所以,公司计划再投产两条生产线,使年产能达到1000兆瓦。不仅是阳光大地这样的中小企业在积极扩产,为减少亏损纷纷减产的大型光伏企业也在先后恢复生产。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市场前13家光伏组件厂国内出货比率超过70%,海外出口超过65%。国内光伏似乎正在“回暖”。
去年,国内光伏产业经历产能过剩、产业链企业资金链断裂、欧盟“双反”等一系列事件,整个行业大受打击。不过此后,随着向欧盟出口的最低限价确定,欧盟取消针对出口企业的惩罚性关税,行业进入了触底反弹阶段;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行业扶持政策;日本等地光伏产品需求上升等利好消息也接踵而来。
多家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在长达接近5个季度的大幅亏损后,利润一栏首次出现了正数。如海外上市的英利当季净亏损从前年同期的1.62亿美元收窄至3850万美元,阿斯特则实现盈利2769万美元;表现最为突出的晶科去年二季度即宣布盈利,三季度净利润更达到了1.035亿元人民币,毛利率由前年三季度的5.8%上升至去年三季度的22.3%。光伏企业业绩回升也吸引了基金主流机构纷纷提前建仓。易方达、华商、工银瑞信等公募在去年二季度就开始加仓。
即使在产能过剩现象尤为严重的光伏产业上游,情况似乎也在明显好转。有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国内还只有两家多晶硅生产商可以正常生产,大批中小硅料生产和加工企业停产或倒闭。但随着组件厂商出货量的大大增加,多晶硅企业也逐渐恢复生产,去年下半年生产企业已有15家左右。
而作为光伏产业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也在一路看涨。今年1月以来,国内多晶硅市场价格涨势凶猛。截至1月底,多晶硅均价达每吨14.7万元,较年初上涨了8.64%。如果将观察周期拉长到一年,多晶硅涨势则更为惊人。目前14.7万元的价格已经较去年同期上涨20%,甚至比去年的最高价格还高3.1%。
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光伏产业似乎也如沐春风。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江华日前表示,国家今年将有多项措施保障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光伏业兼并重组意见正在制定,不久将发布。而包括电费结算、资金补贴等多项保障措施也在研究中。有媒体报道称,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已初步完成《太阳能建筑应用企业行业登记管理办法》、《光伏建筑应用技术导则》等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而这些相当于开启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的 “钥匙”,或将于今年2月陆续“交付”。
业内谨慎乐观
虽说种种迹象表明,光伏产业正逐渐走出“寒冬”;但距离真正的“春天”恐怕还有一段距离。
去年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3年到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此外,电站补贴由全国统一价变为3类地区不同价格,让补贴更为合理。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此前国家对光伏电站的补贴为建设性补贴,即投资者在建设时就可申请补贴;而这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补贴政策,是鼓励更多的实际发电,所以按照实际发电量进行补贴。同时,此次光伏发电政策的出台,通过价格杠杆促进光伏发电项目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激励光伏企业降低成本。
然而,不少专家表示,尽管有激励政策,光伏产业全面复苏还有待时日。去年8月14日,中国工信部网站发布《201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上半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为2.8吉瓦,其中1.5吉瓦来自去年第二批“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工程,1.3吉瓦为大型光伏电站。显然,光伏市场仍然牢牢掌控在政策之中,后续市场容量取决于政府规划情况和补贴力度的实施情况,光伏产业的大面积“回暖”还需3年至5年。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光伏产业的重心正悄然在产业链之间转移。 2013年中旬开始,随着欧美各国“双反”争端的渐趋平静,管理层相继出台鼓励太阳能应用的政策,中国光伏业又迎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焦点已由产业链中游的组件、电池片下移至下游的电站开发,10兆瓦-100兆瓦规模的地面电站则受到了资本更为猛烈的追捧。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5月以来,仅A股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的涉及光伏地面电站、分布式电站开发、投资、EPC、出售的总规模便已超4吉瓦,建设期约为2013年-2015年。
同时,上游多晶硅依旧面临着国外倾销的难题。 2013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口多晶硅量累计达7.2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达7.9万吨。而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却不景气,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不少光伏企业家也纷纷指出,光伏的制造业确实出现了复苏迹象,但依旧处于调整期。国内多晶硅著名生产企业保利协鑫表示,今年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填平补齐”上,产能会适度增加。同时,光伏大佬英利一年多前取代无锡尚德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该公司高层认为,尽管行业已经开始回暖,但是英利在2014年还是会“放慢脚步”,今年基调依然以稳为主,主要任务是培育市场。
产能仍过剩
去年年底,工信部旗下研究机构赛迪智库发布了最新报告,指出由于目前国内光伏市场过快扩大,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恐将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去年12月初,德勤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其在发布的《2013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中指出,从目前中国光伏整个产业链来看,无论是上游制造业还是下游电站开发,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光伏行业要迎来真正的春天最迫切解决的还是产能过剩问题。
所谓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指的是劣质产能过程,光伏行业的优质产能并不过剩,因为全球光伏市场安装总量每年都在增加。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已经看到这一点。就在国家发改委补贴政策落地之前,工信部也在网站上公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和质量相关的新“标准”,如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方面,要求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每年需投入研发及工艺改进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3%且不低于1000万元,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质量管理方面,企业应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件使用寿命不低于25年,质保期不少于10年。信达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这些政策将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利于大企业通过自身技术、规模上的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光伏产业下一步将会在产能过剩方面继续“对症下药”,加快“瘦身”步伐。
全行业不仅产能过剩的问题未解决,正常的兼并重组也还没有完成。 “一般来说,应该是行业前几位的企业去整合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而实际情况是‘蛇吞象’了。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他认为,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光伏产业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乱象继续发生。光伏产能一般是七年一个小周期,估计到2017年,国内三至五家的光伏企业将占市场80%的份额,其他企业建立配套的系统,光伏行业才是健康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