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落实供给侧改革、培育扶贫产业发展中,渭源县抢抓被列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示范县”的重大机遇,把光伏扶贫工作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民生工程来抓,并将光伏扶贫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效结合,创新实施“政+企”“光+农”产业扶贫新模式,既发展了新能源,又节能增效,还实现了群众脱贫增收。
“政+企”合作模式创典型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于2015年投资240万元建成了全县第一个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自2016年6月16日并网发电,半年时间发电收益21.2万元,当年已分配村集体11万元。
田家河乡乡长王宝林说:“政企合作有效补齐了基层缺技术的短板。这个光伏咱们不专业,所以让企业投资建设管理,群众分红收益,既解决了管理上的后顾之忧,又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甘肃东海高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时卫东说:“我们企业负责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管理。2017-2025年,确保村集体每年获得固定收益20万元,剩余的上网收益在支付电站运营维护成本后归企业所有,企业自负盈亏。”
政府以财政扶贫资金投资,村上提供土地并拥有电站的所有权。从2026年起,每年的发电收益在支付运营维护成本后,再由村集体与企业按照2:1的比例分配利润。元古堆村第一书记、国扶办下派干部张婉婷说:“钱不是发下去的,而是村民赚走的。我们有资金分配的一个办法。第一类就是我们设置的公益岗位,对保洁员、独居老人照顾的那种岗位;第二类就是上一年度,我们脱贫攻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个人,给予奖励;第三类就是我们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些因学因病因灾返贫的群众,就会给一些补助。”
村负责人郭连兵说:“由我们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了光伏运营管理委员会,村‘两委’代表、村民小组代表为成员,负责收益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村集体收益的90%用于支持贫困户增收脱贫。”
“通过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我们农户每年仅光伏这一项就有3000元的收入,再加上牛羊入股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近万元。”村民麻永兵说。
“光+农”互补模式开先河
渭源县光伏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会川园区计划投资1.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700多万元,建成66座联栋大棚,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装机容量2.38兆瓦。其中已生产香菇菌棒120多万棒,有30座大棚已种植羊肚菌。
光伏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会川园区科技特派员毛晓军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上为了培育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经考察论证,确定了发展以香菇、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在试种成功后,结合光伏扶贫产业,充分利用光伏支架建成光伏食用菌生产大棚,节约了建棚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形成了‘光+农’互补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该园区有机结合光伏和食用菌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建成食用菌大棚200座,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装机容量5.98兆瓦,按照每户5千瓦规模对应带动全县20个贫困村11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周边蔬菜批发、物流运输、食用菌深加工等相关产业有序发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该园区负责人杨峰说:“分户分红,每户分3000元。光伏虽然在顶上架着,底下主要是种植食用菌。务工人员每个人每年下来可能收入两三万元,两种结合、两种效益,有利于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我在这里干了两年了,打算是新棚建成以后,包棚,自家干呢,收益也好着呢,也有信心了。”上集村村民郭新梅说。
在探索精准扶贫发展新路子的过程中,渭源县创新“光伏+贫困农户+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专门成立了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和光伏食用菌扶贫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建设任务推进计划,并积极筹措资金822万元,全面解决园区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全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各乡(镇)、村自然条件和实际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重点采用“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模式进行建设,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渭源县金融办负责人说:“县上充分利用扶贫开发融资平台,积极申请农发行贷款,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目前已为光伏建设企业协调政策性贷款1500万元,为项目按期开工、并网发电提供了资金保障。”
据了解,渭源县光伏扶贫建设项目总规模18.137兆瓦,概算投资3.2亿元,规划建设村级光伏电站61个,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85户。截至目前,已筹措各类建设资金1931万元。在会川、田家河3个园区集中建设村级光伏电站35个,总装机规模10.492兆瓦;在各相关乡镇村委会分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25个,装机规模7.342兆瓦;在上湾乡侯家寺村建设户用分布系统1个,装机规模0.303兆瓦。
原标题:甘肃渭源:光伏扶贫 “扶”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