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棚上光伏发电、棚下生态种养”,这是光伏农业最独特的地方,今天小编带大家跟随“深化走转改 见证新发展”栏目的记者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看看光伏农业给移民群众带来的变化。
刘海燕:
我现在是在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个项目引进之初就是一个扶贫项目,在这里打工和承包温棚的都是从南部山区搬迁来的移民。现在让我们去看一下他们在忙些什么。
记者:你们好,你们这是在忙什么呢?
原隆村村民 刘小耐:我们在修剪绣球花,我还见过你,你是刘记者。
记者:对,我还采访过你,你是刘小耐,我记得是2015年的年底采访你,你是承包了一个蘑菇棚,当年就挣了不少钱呢。
刘小耐:挣了2万左右。
记者:现在是不是挣的更多了。
刘小耐:现在我已经不承包蘑菇棚了,已经成园区的管理人员了,现在给进来的务工人员指导技术了。
记者:你们现在都是在这里打工还是承包花棚?
原隆村村民:打工着呢。
记者:那一天能挣多少钱?
村民:70块钱。
刘小耐:应该转变思想,应该也想着承包呢。
原隆村村民:我早已经改变思想了。
记者:那以前为什么不想着承包呢。
原隆村村民:因为刚开始进来的时候我没有技术,现在学了点技术,我就敢承包了。
2014年,宁夏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流转土地,实施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第二年,项目一期建成后就吸纳原隆村村民进园区打工,当时只有几个人大胆承包了温棚,刘小耐是其中之一,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昔日的农家女已经成长为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人员。
刘小耐说,“无风险挣钱”是政策无风险,但自己还是要努力学习,才能在市场上挣到更多的钱。除了做技术培训外,她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例子鼓励引导更多的乡亲转变思想观念。
王彩娣也是贫困户,按照园区的产业脱贫政策,去年,她承包了一栋光伏大棚种植香菇。
记者:你过去在老家干什么?
王彩娣:在老家我们妇女经常在家做家务,带孩子之类的。
记者:现在种菌菇技术好学吗?
王彩娣:刚开始感觉挺难的,慢慢掌握了以后感觉不怎么难了。
记者:去年下半年才承包的,半年时间挣了多少钱?
王彩娣:半年两万多。
记者:半年就挣了两万多,这个数字你有没有想到自己能挣这么多钱?
王彩娣:让我很吃惊基本上过去两年都没有这么多收入,平时两年都挣不了这么多钱。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宁夏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建成光伏农业大棚588个,并网发电30兆瓦。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实施了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栋大棚”的脱贫模式,企业还连续三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1万元,去年年底,7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现在,长期稳定在园区打工的移民有500多人,每人每年可以获得2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承包光伏大棚发展特色种植的有200多户。
宁夏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营销经理 杨广平:
技术学好了之后可以承包,承包陆续的收入会在打工的基础上翻一番,一年大概是4到6万块钱的收入,而且他们不仅现在可以赚钱,而且掌握了一些赚钱的能力。
记者 刘海燕:
光伏农业不仅是闽宁镇精准扶贫的新途径,也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而移民在家门口打工、学习技术、挣到钱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和谋发展的思路。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让移民致富的路子走得更宽广、更长久。
原标题:闽宁镇:光伏农业培养新型农民